这是我对《穷查理宝典》和芒格致wesco股东信书阅读感受的第4篇,在上一篇中,我提到:

“《穷查理宝典》这本书,是一本很有“内涵”的书。

说它有内涵,是因为对有些人来说(包括我),这本书第一次读起来,显得有些过于“大智若愚”了。


(资料图)

举个例子,我还记得,我第一次看到查理说他最喜欢的那句农夫的话——“要是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就好了,这样我就永远不会去那个地方啦”——时的感受,我觉得——这也太无聊了吧?

但是,后来我越来越体会到这本书的思想深度。

写这篇阅读感受的时候,是我第三遍看这本书,哪怕我曾经写了大量巴菲特和芒格思想的阅读感受,也依然会从这本书中,找出一些有感触的内容出来。

除了这本书,还有一份很有价值的材料,就是芒格作为wesco金融公司的董事长,每年给股东写的信。

这篇文章,就是我从《穷查理宝典》这本书和芒格致股东信中获得的阅读感受。

以下加粗字体是原书摘录,未加粗字体是我的阅读感受。

拒绝特定的顾客类别或特定的个人是明智人生的一部分。

不和不喜欢的人打交道,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这个做法的反面也是成立的,就是多和你认可的人打交道,这会提升我们的幸福感,也会不知不觉中提升我们的成就。

如果你可以找到不能成功的因素,然后避开它们,那么这也是一种进步,另外,当你遭受那些你不能避免的不幸时,你也应该学习如何应对它,这正是佛陀竭力教给众生的智慧。

这部分前面已经讲过很多,这里不再展开,这是芒格在回答“要不要信佛”的提问时的回答。

避开不利的因素,并且学着更好地应对不能避免的不幸,这样的人生,会过得不错的。

我们的运营方式让我们显得好像我们就是不能猜到利率的变动方向是什么——甚至连长期趋势将是怎样也猜不到。

芒格和巴菲特一样,不会对宏观经济、包括利率做出预测,他们只是看公司、估值、买入、等待,这个我们都知道。

这段摘录有意思的是,原来芒格不只不关注短期利率变化,他连长期趋势也不关注。

这其实也是芒格哲学一如既往的延伸——如果某个事情很重要、但又不可预测,那就忘掉他,专注于重要且可以预测的事情吧。

生命和生意中的许多成功,其实来源于你知道需要避开什么麻烦,比如早夭或者不幸的婚姻……有很多事情一旦缠身,真的是麻烦不断。如果你能与这些麻烦保持一个较大的安全距离,你的生命将顺利很多。

我们看到这段摘录以后的反应,基本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认为:这说得也太夸张了,什么早夭、不幸的婚宴,这些跟我没什么关系。

第二类会认为:“我要是早就信奉这些该多好”,比如染上毒品的人、加杠杆导致股票爆仓的人。

希望我们都可以成为第三类人,拥有第二类人的认知,以及第一类人的处境。

(出自1999年)我个人认为互联网的革命性程度并没有之前的电视那么高。对比一下电视出现前后人类实际上打发时间的方式就可以看出,有了电视之后,人们便永久地迷上了她。电视机具有不可思议的效应。她对那些具有著名品牌的公司等也有间接的效应。对我而言,很难相信互联网可以和电视相提并论,我不在乎互联网变得多有效。

我在这段摘录开始标注了,这一段来自于1999年芒格给股东的信。

假如时光回到1999年,我们看到芒格这段话,觉得会质疑吗?

我觉得答案是不一定,毕竟芒格是个知名的智者,而且在当时,互联网可能确实没有展现出巨大的威力。

那时候,你我可能都想不到,在随后的10年时间里,互联网虽然经历了世纪初的大崩盘,但依然迅速席卷了整个世界,如果说“革命性程度”,恐怕远不是电视能比的。

这个事情再次告诉我们:

预测可能错得没谱,哪怕是像芒格这样充满智慧的人也是一样,尤其是对于新生事物,最好还是保持敬畏、不要轻言它的未来,这会更加明智。

应该引起人们警觉的因素是本杰明·格雷厄姆谈论过多次的现象。他说,“让你陷入困境的不是坏主意,而是好主意。”……毕竟,这是一个好主意,这个主意具有重要的事实,而这些事实能导致重大的结果出现。于是,人们很容易在这些好主意上过度投资。

这段摘录说的这个“好主意”,在我国过去20多年的历史里,恐怕没什么比“买房”更适合了。

那时候我们说“房价永远涨”,因为人都要买自己的房子、地就那么多、M2增速有多高,等等等等。

这些理由都没错,别说当时是事实,就连现在,很多也依然是事实。

买房在一些情况下,确实是“好主意”,但问题就在于,我们过了头。

在房价普涨的背景下,就像买股票不看公司,只要是股票就能赚钱,人们都丧失了理智,而如今疯狂买房的结果,我们都已经看到了。

以喜诗糖果为例,人们经常说,“天啊!看看你们赚的钱多多啊!你们为什么不在世界的每一个主要城市都开一家店呢?”答案是这种方式行不通。如果你理解喜诗糖果,你就知道我们不能通过在巴黎开一家店或者在新英格兰地区某家糖果公司统治的市场开店而自动地赚钱。我们知道每家公司都有类似这样的问题。

这段摘录的关键在于最后一句,现实生活中,没有那种一家独大、又空间无限的公司,要真有这样的企业,那恐怕整个宇宙都早晚是她的了。

所以,分析一家公司的时候,什么叫真懂了,标志之一就是你知道她的强大之处,但同时,你也知道她的命门所在,以及她做不到的是什么——就像喜诗糖果异地扩张的困难。

只有做到这样的程度,才能说懂了一家公司。

为什么沃伦和我在我们很早的时候就不再为了收入而管理其他人的资金?首先,我们的钱已经足够多了,多到我们想要买任何对我们的生活有建设作用的东西都可以买得起。第二,我觉得我们的心理结构中天生具有某种苦行衣式的信托责任,如果我们不能为信任我们的人带来很好的投资回报,那么我们就会觉得极度不安,好像坠入了万丈深渊。我们并没有把这件苦行衣脱去,不过当我们不再为了分享部分收益而管理他人钱财的时候,我们至少在我们和苦行衣之间加了一件内裤。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自己的钱和股东的钱承担的风险一样,我们得到的结果也和股东相同。这种方式的压力比之前小得多多了……因此,我认为我们采用伯克希尔当前的模式管理资金只是因为这种模式让我们感觉更加舒服。

芒格和巴菲特早年都帮其他人管过资金,用我们的话说,他们都当过私募基金经理。

为什么他们后面不干这个了,芒格这一段做出了说明,第一个原因是“钱赚够了”,这个理由很实在。

第二个原因是,他们不想背负这种心理负担,这种负担和压力,我在前段时间的文章里也讲过。

而用伯克希尔这种模式,由于股东买卖股票并不会给芒格和巴菲特带来影响,他们就可以更专注于公司的经营了。

这种心理负担,我觉得不全来自于投资结果的不理想,可能更多的部分,会来自于投资者心理的变化。

在投资顺利的时候,投资者会把基金经理给捧上天,在投资不顺的时候,基金经理就摇身一变成了恶魔,甚至不少投资人会人品的角度进行人身攻击。

这种压力,足够让大多数人做出一些错的事情来,比如追涨杀跌。

这一点对于我国的私募基金经理也是适用的,那些做得好的私募基金经理,一定找到了某种方式应对这种事情,至于具体是什么方式,估计就八仙过海了。

成功为自己铸锚。

总是成功、获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类似于这样的事情,总有一天会自己出问题的。

拿伯克希尔来说,过去一个世纪里,没有一家公司可以做到如此的投资成就,但正是因为这么多年的成功,让伯克希尔想要继续取得超过指数的成绩,变得越来越困难。

我们每个人也是一样,顺风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多想想如何突破吧,因为“成功为自己铸锚”。

这一系列阅读感受的下一篇,已经发送在我的XX号:villike的财务自由笔记,就在最近几篇。

@今日话题 $标普500指数(.INX)$ $恒生指数(HKHSI)$ $上证指数(SH000001)$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