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2年12月31日,港交所共有上市公司2,597家,其中主板2,257家、GEM 340家。 主板上市公司2257家,较2021年底的2219家增加38家;GEM(原创业板)上市公司340家;截至2022年12月31日,停牌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的上市公司共106家(主板89家、GEM 17家),占上市公司总数量(2597家)的4.1%。

以23年8月18日主板在交易的按大概2150家计算

成交额超过1亿港币的有123家,占5.7%


【资料图】

成交额1000万-1亿港币的有307家 占14.3% 超过1000万成交的公司占总数20%。

成交额100万-1000万港币的有422家 占19.6% 超过100万成交的公司占总数不到40%。

成交额10万-100万港币的有418家 占19.4%

10万元以下包括很多零成交的900家左右占40%多。

港股主板涨幅超过20%的329只,占港股总数15%,其中港股通标的52只,只占港股总数2.4%,329只里占15.8%,港股跌幅超过50%208家,港股通标的占32家,208只里占比15.4%,流动性不好的非港股通标的涨幅超过20%的比例远远超过流动性好一点的港股通标的。非港股通标的跌幅榜比例占比也远大于港股通标的。结论是流动性不是决定港股公司涨跌幅的根

本原因。这几年也有个现象,有些公司进指数就开始跌,跌出港股通,反而开始涨。

对比一下港股和A股市场

先来看看A股市场:

再看看港股市场

2022年整个自然年,港股市场实现现金分红7747亿元,连续三年实现增长。平均股息率也来到了3.69%(市场里很容易让你找到7%以上可持续股息的标的让你舒舒服服的躺着)。2022年全年共有233只个股参与了股票回购,累计回购金额达到1048亿元。另外因为股价普遍低迷大股东增持,私有化带来的增量资金应该也是1000亿级别的。同样的原因,因为整体估值严重偏低,大股东减持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更别提高位减持了。

而2022年港股股权融资总金额仅为2524亿港元。看看这些数据,大家在A股市场里吐槽最多的融资,定增,大股东减持几个方面是不是都完美解决,现在就看你来不来了!

港股市场这种极度匮乏的成交额,尤其是在目前空头横行的阶段,博弈价值一目了然。我的理解是港股现在基本上没有博弈的价值,如果只是想来做交易,搓一把就跑,大概率会输钱,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踩踏,从很多公司的基本面来看,资产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是超级低估的。如果是来长线买资产,现在大概率是可以速来精挑细选布局的好时候。

个人目前港股策略:

买资产为主,淡薄博弈思维,坚持与港股价值投资者共度价值时光!

组合仓位策略:

因为部分港股股息实在是太香了,所以高息股仓位打牢底子,做好防守,降低收益预期,大不了7-8年股息回本,行业选择3-5年确定性有增长的行业,包括电信,电力,电力设备类,估值进入合理的互联网公司,物业服务行业,现金流好的医药公司,非港股通的标的里现在有很多金子也可以淘,现金比市值多的,经营稳健,股息高高的也不少。风投仓位,主要集中在超级低估的央企子公司资产,主要逻辑是国资委对央企考核以有利润的高质量发展为主要目标,而且这2年这类公司里有不少资产质量有了大幅提高,比如有些公司收入500亿,市值才10亿,效率提升就能带来业绩巨大的弹性,还有因为央企母公司有更多技术持续的,财务支持,国际化业务支持的公司也可能丑小鸭变天鹅。

目前经济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在港股市场里这1年多破产退市停牌的公司应该比前10年加起来的总和还多,尤其是对很多高负债,现金流差的民企应保持谨慎态度,如果不幸踩坑了,该认输的要及时认输,至少在仓位上要做好管理。不把自己搞到连翻本的机会都没了。

高增长的时代过去了,中等增速并能持续的公司应好好珍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