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机场为什么这么牛?
正是因为他身处上海这个金融之都,天生就拥有国内外最多的高净值人群客流,这些客流在等飞机这段时间内,哪也去不了,只能在机场里面逛,像飞机误点这种事情于乘客而言烦得要死,但上海机场绝对会在心里乐开花,因为乘客不得不在机场内增加停留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不得不看更多的广告,大概率也会花更多的钱。
(相关资料图)
不论外面世界怎么变化,只要飞机还是大家出行的主流工具,只要上海在中国的地位不变,那么,上海机场就永远是国内最牛的包租公,其业绩必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是典型的永续性增长模型。
其实,大A中还有一家公司,商业模式同上海机场十分类似,都是在一个密闭空间中,“强迫”高净值人群看广告,这家公司就是分众传媒。
上海机场的商业模式是用机场这个密闭空间强迫大家看广告以及半强迫大家购物,分众传媒则是在电梯这个密闭空间里强迫大家看广告。
如果大家仔细注意一下自己所乘坐电梯里面的电视/框架广告,不难发现,绝大多数都是分众传媒提供的。
在电梯里面投放广告这门生意,本就是分众“发明”的。截至2022H1,公司共计拥有 267 万个电梯媒体点位,值得注意的是,这200多万个点位不仅仅覆盖国内,还覆盖了韩国、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的 50 多个主要城市。
我们知道,现在可以说是一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流量越发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以前品牌打广告,直接买央视黄金时间段,就可以保证无差别覆盖全国人民,当年好多品牌都是靠央视投放广告崛起的,典型如太子奶、小霸王……
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像过去央视黄金时间段的无差别投放便不复存在了。现如今的品牌如果想做起来,小红书、抖音、天猫、京东、微信等渠道一个都不能少,必须在任何可能出现消费者的地方进行投放轰炸,才能勉强稳住消费者心智。
我们看下图,三家典型的可选消费品企业(非刚需品种)销售费用率,明显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绝大多数可选消费企业,毫不夸张地说,营收大部分钱其实都是拿去填营销的坑,像美妆的贝泰妮、珀莱雅,营销费用率动辄40%+,卖保健品的汤臣倍健营销费用率已经达30%+,但还在不断增长……
由于大家的注意力越来越稀缺,而商业的竞争又越发激烈(成熟的供应链外加泛滥的资本,想做一个新品牌其实是一件so easy的事情),如果能有一个固定的可以“强迫高净值人群看较长时间广告”的营销渠道,他的广告溢价力一定会越来越强,即便什么都不做,这些品牌自己都会卷起来,然后推动相应广告商的收入节节上涨。
毕竟,不论外界社会如何变迁,大家的日常生活节奏基本是固定不变的。对于一个白领而言,他每天的生活或许都是这样:从公寓楼里坐电梯出门,到公司所在的写字楼乘电梯到公司,中午乘电梯下楼吃饭,然后又乘电梯回公司,下班后乘电梯离开公司,然后乘电梯返回自己家。
除非未来科技变迁把电梯这个东西消灭了,不然这个在电梯里打广告的生意模式就会一直成立,不过,就肉眼可见的未来,所长认为,这个可能性不大。
在写字楼上班、住公寓楼的白领,本就是国内消费力较强的一群人,这个群体本来就是各个品牌的“必争人群”,因此,分众的这个商业模式,不可谓不鸡贼。
除电梯广告外,公司还有在电影放映前的视频广告,这个也很好理解,看过电影的朋友都懂,每场电影正片开始前都会有几分钟的广告,分众通过向院线采购电影映前时长获取广告位,再出租给广告主播放广告。
在疫情前的2019年,分众的收入中有16%来自电影院线广告,有83%来自电梯广告。
看到这里,其实大家也大致能明白分众的商业模式,其实就是一个类似于中介一般的存在。
不论电梯还是电影院,这些场地都不是公司的,大家想必会有一个疑惑,广告主为啥要找分众,为啥不直接对接电梯的物业或者电影院?还有,电影院/电梯物业为啥要把自己的资源低价卖给分众让分众赚差价,而非直接对接品牌方?
而且,这个生意看似门槛一点也不高,为啥其他玩家不进来(事实上也确实有玩家进来,如新潮传媒、华语传媒等),为何市场不卷,为何分众能有这么高的毛利?(分众传媒常年保持超高毛利率和净利率,甚至直逼茅五泸之类的白酒巨头)
实际上,这个问题多年前一直困扰所长,因此,在2018年新潮传媒开始强势入局和分众开战时,所长还有一阵子不太看好分众的商业模式。
但随着商业阅历增多,所长懂了。
其实,分众做的生意带有极强的规模效应。
一百个电梯或者一百家电影院,广告主才会有兴趣,品牌广告零星覆盖一点点人群等于屁用没有,必须覆盖到一定的密度,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这时候,其实需要一个平台将零星的电梯、电影院资源聚合起来,如此,就可以形成巨大的数量规模汇聚成庞大势能,瞬间引爆品牌的传播效果。
再举个《价值事务所》自己的例子,《价值事务所》的收入来源一直都是广告,我们不向读者收费,而是通过广告的模式维持团队运营,但这个广告基本都是和媒介进行沟通的。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所长很不理解,广告主明明可以直接同我们这些账号沟通,我们也不难找,为啥要通过媒介进行间接沟通呢?为啥可以容忍媒介在中间吃掉一部分利呢?
后来所长才想通,媒介的作用是可以同时投放多个账号,广告主只需要同几个媒介对接,而不需要同一大堆KOL对接,省心省事;另一方面,他可以同时让多个KOL发布他的内容,从而到达较好的宣传效果(零星投几个等于没用)。
想明白这点后,所长才明白了分众的价值,当他聚集起了绝大多数电梯、电影院后,新的电梯、电影院只会争先恐后同分众合作,因为分众拥有最多的广告主资源;也正是在他聚集起绝大多数电梯、电影院后,品牌方会给他下最多的单子,因为他手上有最多的投放点位资源。
也许是看到分众已经形成一定的气候,阿里巴巴于2018年入股分众,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与阿里携手以后,分众就可以同阿里的淘系电商形成一个流量数据闭环。
一方面,可以借助阿里的力量,对每一栋楼的数据做一个分析,清晰掌握各个楼宇的人群画像、所处人生阶段以及整体消费能力,可以使投放更精准。比如在带有网球场的小区,就很适合投放李宁等品牌的网球鞋;在房价高于10万/平方米的小区,就很适合投放宝马、奔驰的豪车广告;在孩子比较多的小区,就很适合投放妙可蓝多、伊利的奶酪棒广告……
另一方面,如果大家仔细留意分众的广告,不难发现,很多广告都有加天猫搜索框,假设你看了这个广告在淘宝进行搜索,其实就形成了一个数据闭环,可以进行一些数据分析。当然,这个还不是非常精准,像电梯电视、智能屏广告就会更精准,因为这些屏幕都装有智能探针,假设你看了屏幕三次以上,探针就会把数据传递给阿里,如果你后面真的在淘宝进行搜索,其实就可以算出来有多少人是因为看了分众广告前来购买的。
分众的商业模式确实非常讨巧,也确实有存在的价值,对于很多品牌方而言,分众也的确是一个需要正视的广告投放渠道。
在近期的投资者交流中,有人对分众提问,那些没在分众投放的人,他们的损失是什么?
分众说:他们失去了成为一个大牌的机会。虽然双微一抖很重要,但在双微一抖上,所有的品牌都在种草,已经种成一个草原了,而分众相当于是在帮客户种树,将品牌曝光得耳熟能详,形成一个突触和记忆,品牌大树建起来了,下面的草才有用。
换句话说就是,大家都在互联网平台种草,消费者反而容易出现选择困难,但分众的地盘上,能“种草”的品牌有限,再加上被迫“长时间”观看,从而形成了“种树”的效果。
随着未来经济持续增长,消费不断升级,分众理应是受益于这个过程的。
声明:文章仅记录作者思想,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巨大风险,需谨慎谨慎再谨慎,希望大家像对待装修房子一样对待自己的投资,不要让挑公司的时间还不如你挑家具的时间来得多,你对待小钱能反复权衡,怎么对待大钱反而如此草率?
@今日话题 @雪球达人秀 @雪球征文 @新能源大爆炸 #财报云调研,投资大炼金#
$分众传媒(SZ002027)$$阿里巴巴-SW(09988)$
一键获取各种牛逼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