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隆基打死了多晶,隆基也可以救活多晶。
【正文】:
在光伏成为地球人主力能源的道路上,光伏已经走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①精卵期——理论和技术探索期,始于鸦片战争前一年,光生伏打效应被发现;
②孕育期——高补贴的商用期,始于Al-BSF(第一代)晶硅电池量产;
③婴儿期——去补贴的商用期,始于PERC(第二代)晶硅电池量产;
举个不太贴切的例子,假设每平米电池必然出现一个瑕疵,那我是做个1㎡的,还是100个0.01㎡的呢?前者废片100%,后者1%。大硅片对辣么成熟的PERC都造成效率和低良率伤害,那么,对如此前沿的HPBC和TOPCon会是什么样的影响呢?
HJT阵营就很明智,表面是附和210“屠隆教”,实际却是把12吋先切半棒,电池厂投片的实际尺寸比166更小。
无论是多晶HPBC,还是单晶TOPCon和HJT,我都希望隆基重新思考尺寸之争的技术含义和经济意义。Anyways,屋顶不需要大组件里面塞大电池,即便是组件也是越来越大,里面塞的电池实际上,却越来越小。半片组件是什么?叠瓦组件是什么?小电池片的集合封装体嘛!怎么会有人被绕到越大越好的圈套里去了呢?
站在电站端来看,至少是屋顶电站端,组件和电池已经到了走向反动的地步。过,犹不及。
(技术讨论,请不要在此帖下面讨论无关话题,否则立即删除。)
@今日话题
@隆基官方
@资本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