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话题是这几年非常热门的话题,相关数据我也研究半年多了。看过很多人口文章,发现不少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方面:

1 数据过时,主要是2010年后的新生儿数据。


(资料图)

2 新生儿骤降的原因解读片面。

3 各年龄段人口变化数据缺失或太粗,以及最关键的,消费股还能不能投资了?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一一列举数据,并试图进行分析。

人口是个大话题,涉及方面较多,这篇文章其实是三篇的第一篇,着重讲中国人口的过去、现在、未来,第二篇讲日本人口周期的启示、与中国的差异(主要是知识红利),第三篇讲各省/区域的人口形势差异。

各年出生人口

原始数据来源于统计局网站,涵盖了1949年~2022年,采用年初、年末总人口、该年出生率,然后进行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查询时发现,2010年后统计公报的新生儿数据,及很多媒体引用的,常与我算的数据出入很大。后来发现问题是:除了人口普查较准外,其他年份公布的年末人口,都是靠千分之一或百分之一抽样调查推算的,那在此基础上计算的当年出生人口自然不太准确,而且越往后误差越大。最近的人口普查是2020年的七普,统计局公布后也顺便修正了2011~2019年的数据,那再采用当年公布数字就很过时了

所以如果你看到像下面这样2010年新生儿变化很平滑的,就明显错了。

后面的出生高峰总比前面的高峰低,这种现象是否只是我们独有呢?

东边的日本生育形势跟我们很像,甚至已经看不出战后第三波生育高峰了。

美国的出生形势看起来要好不少。但这是建立在移民大开放的基础上的

根据《消费者行为学》(第12版、2015年撰写)的描述:今天(美国)的出生率是1960年的一半;近一半的25~29岁女性尚未结婚,1986年该年龄组仅有1/4;40~44岁妇女20%没有孩子,是30年前的2倍。

即,如果没有大量的拉美新移民(且生育率高于白人至少20%),老美的出生率也会降低很多。

总体来说,教育年限提高、女性工作参与度提高(也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导致生育意愿降低,是各国生育率长期降低的普遍原因

性别比

如下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网站公布的性别比变化。

该网站注明,在没有出生干预的情况下,性别比应该是103~107。原因大家都懂,只能一声叹息……

新生儿危机

上文说了,随着国家发展、教育年限提高,生育率降低几乎是必然现象。

但要知道,日本在1973年第二波生育高峰后,每10年生育数分别降低30%、20%、5%、9%。而我们最近6年,生育人数直接腰斩,这样陡峭的降低速度正常吗?降速会一直持续吗?

要分析这一点,首先要排除生育政策变化带来的出生人口加成。所以还是看结婚人数变化更合理。如下是近40年来初婚年龄的变化:

我们选择2013~2019年进行分析,这是解放后第二波婴儿高峰的适婚年龄开始,且排除了疫情干扰。根据平均初婚年龄,推算出他们出生年份、当年新生儿数量等,再对比结婚登记数。

可以看出,1987年到1991年出生的婴儿,本来只下降了10%,可是等他们到适婚年龄时,结婚数却下降了30%!他们的性别比从110上升到114,也只上升了3%,按理说,能结婚的对数减少也该不超过3%。

我看过很多文章,大部分只强调人口基数或性别比,现在这两个因素分别只占1/3和1/10。另外一半以上的影响因素究竟是什么呢?

2009年下半年开始的一年半,很多城市的房价开始暴涨。2016、2017年又开始了第二波全国暴涨。初婚年龄的快速上升也是在2010年,之后10年推迟了4岁,从25到29岁,而之前基本比较稳定。为什么两个阶段大致能对应上?

众所周知,婚姻市场一直有错配现象,即女性一般习惯找比自己条件强一点的男性,好来依靠,最后剩下的就是大城市的女白领和农村的男光棍。那即使在男女比例完全相等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全部适龄男女都能成婚。更何况男性比女性多将近20%,那男性择偶时的竞争就会加剧了。再加上房价的暴涨。成婚的门槛大幅提高。一些地方的农村,对彩礼要求一动(10万以上合资车)不动(至少县城的大房字)。很多离婚带娃的女性,以前被嫌弃拖油瓶的,现在也供不应求,彩礼一点也不低。也正是失衡性别比、高房价高彩礼,导致很多姑娘找不到符合条件的同龄男性,于是只能找比自己大几岁的男性,因为会多工作几年,物质条件往往更好一些。同时也会有很多姑娘待价而沽,推迟了自己的结婚年龄

还有大概2015年开始的外卖普及、90后的游戏成谜(业余时间话题几乎完全围绕游戏展开),用一些自媒体的话来说,外卖解决身体需求,游戏解决精神需求,年轻人都社交恐惧了,还结什么婚啊?

综上可知,新生儿快速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基数、失衡性别比、 高房价高彩礼、年轻人社交恐惧,且后三点也是初婚年龄推迟的主要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后续的新生儿会怎么样?还是得从以上内因分析。

目前的初婚年龄大约是29岁,加上1年左右的备孕+怀孕期,对应新生儿年份是1993年。大约从这一点开始,新生儿出生数平稳了5年。之后5年又快速下降累计25%,然后又稳定了8年。而1993年~2010生人,性别比一直在接近118的高位,变化基本不大。高房价事关高地价,而土地财政是各地方政府的命根子,所以房子一卖不动,各种刺激政策就蠢蠢欲动了,不像限房限贷经常得住建部点名。高彩礼能少?看看各大网站的男女争论,哪个姑娘愿意少要彩礼了,这已经成为她们价值的体现。连我老婆当初没要彩礼,现在也理直气壮地说,就该要彩礼。而外卖+游戏沉迷上的社交恐惧,一样看不到改善的迹象。

所以在不加外部刺激、且房价也没有崩的前提下,我估计新生儿数据最多能稳定5年左右,在下一个5年累计减少至少25%。大致推算2023~2027年上限是900万左右,2033~2040年上限是670万左右

可加上外部刺激因素呢,比如

1 降低法定结婚年龄。咱们是男性>=22岁,女性>=20岁,很多国家是18岁左右。不过现在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的人数,已占相应新生儿的63%以上了,估计改善不大。

2 生育刺激。目前听说的最大生育刺激,基本就是二孩月均补贴最多500,补贴到3岁,这个力度……

3 非婚生子合法化。据说欧美非婚生子比例很大,保障了他们的生育率,不过东亚普遍没有这种文化,效果如何不好说。

4 移民大开放。但是看看欧洲难民危机、美国愈演愈烈的种族冲突及衍生毒品、枪支问题,以及更加黑暗的印尼屠华、五胡乱华、安史之乱(之前都有异族大量引入)……

寿命与总人口的未来

很多人都很关心,既然人口拐点已至,未来中国会有多少人。

2025年时55岁以上人口无法估算,这是因为缺乏解放前出生人口数据。而在2022年之前,可以通过总人口减去其他年龄段之和,进行估算。

以下是我能想到的各年龄段危险年份及影响赛道:

@今日话题

$中国飞鹤(06186)$$农夫山泉(09633)$$良品铺子(SH603719)$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