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讲CGT的文章中,所长提到一个观点,即药物从小分子到大分子再到细胞基因治疗,生产成本在不断提高,换句话说就是(生产设备+耗材)/销售额的占比在不断提升,从而推动上游产业链的市场空间明显扩大

因此,当时下了一个结论,未来CGT领域会出现比当下小分子、大分子大得多的CXO。


【资料图】

今天我们还是就这个趋势探讨,但讲的不是CXO了,而是上游生命科学服务(严格说CXO也属于里面的一环)。

浙商证券有一份研报讲的是科研上游系列复盘(这里额外说明一下,所长认为浙商证券的医药组水平还是很强的,经常出现让人眼前一亮的研报,这里向浙商孙建总团队致敬),他们对系列海外的生命科学龙头企业进行复盘,发现这些企业大多从2017年起盈利能力开始大幅提升

为什么会如此呢?

因为2017年正好是生物药开始大放异彩的时候,自2017年起,各种单抗销售额开始快速增加,从而带动上游耗材的放量,也是从这一年起,创新药不论是研发还是获批的数量,都呈现显著的增长势态,而这个过程中,新兴Biotech贡献力量更大。

一方面,新兴Biotech由于自身实力所限,供应链方面比起大药企肯定弱了不止一点半点,他们的需求相比大药企更多,更需要有企业为他们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

说到这里,有没有想到什么?是的,CXO,药明系正是靠端到端一体化方案捆绑一大堆小Biotech最终走到今天的,药明系服务过很多团队只有几个人、只有idea和一笔融资额的超级小企业。

Biotech需要端到端一体化CXO服务,同样也需要上游一体化实验室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生物药的生产成本大大高于以往的小分子药,因此,推动了整个上游耗材市场的扩容

海外的一些头部大企业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近些年大幅提升了与之俱备协同效应的资产并购速度(补齐自己一体化短板,为相应企业提供一体化服务),而后又在行业极速扩容的规模效应带动下,盈利能力快速提高

关于规模效应的威力,可以拿特斯拉举个例子。我们看下图,当特斯拉销量低于四万辆时,整体呈现出阶段性的规模不经济,即卖得越多亏的越多,当他的销量突破9万辆以后,就呈现出惊人的规模效应,卖得越多,单车净利率越高,这也是特斯拉可以不停降价回馈消费者的原因所在,在规模效应的恐怖威力下,一般的车企根本不配给特斯拉做对手。

这样的规模效应其实在各行各业都通用(除非是去中心化的行业),问题只在于规模效应威力的大小而已,一般而言,制造业的规模效应都非常突出

咱们回到生命科学上游科研服务端来,这些企业都是To B的,他们的规模效应按理说只会比To C的更强,因为他们不需要像C端那样一直源源不断打广告,营销费用率较低,一般来说,一个销售人员会负责好些个客户,上新什么的,和客户沟通一下即可测试,通过即能快速放量。

尤其那种平台整合型上游企业,既能卖A又能卖B还能卖CDEFG,得到客户信任以后,客户黏性会极强,会更倾向于在一两家企业完成一站式采购,因此,品牌效应带动了高复购行为,相应上游企业的营销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等很容易呈现出长期向下的趋势,从而带动利润率长期向上。

在研报中,浙商还举了Repligen的例子,Repligen就是典型的顺应生物药大潮趋势吃到行业红利的例子。他在2014、2016、2017年分别进行了三次重要并购,整合生物药所需的相关技术工具,从而实现客户类型大迭代。截至2022年,其营收占比中,有61%来自单抗和重组蛋白,31%来自CGT,8%来自疫苗,近10年间,利润足足翻了20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之前CGT的文章中我们有讲,大分子时代相较小分子,让上游市场有一个较大的扩容,而未来CGT时代,相较之前的大分子,对于上游而言,扩容幅度只会更大

上游生命科研服务市场非常有希望实现大扩容(CGT时代序幕刚刚拉开,大分子也处于快速爬坡期),再叠加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国产替代,所以,上游一些有竞争力的企业不容忽视,在时代大势的助推下,他们也可以成长为巨人。

上游科研服务企业的扩张方向或者说发展路径,一般有哪些共同点呢?

一般而言,上游企业发家都以一个细分领域的标品为突破口,当标品得到客户信任后,可以开始参与客户的生意为之进行相应产品定制,如果相应企业有较强的技术壁垒,甚至还可以就相应技术平台为客户授权(不过这个较少),这就相当于从制造向服务进行扩展。

此外,上游企业还可以横向扩展,即一类细分领域的产品获得较强的竞争优势后,横向向其他协同效应较强的领域扩展,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相当于向一站式大平台扩展。

再有追求一点的上游企业,甚至可以往下游延伸,做IVD原料的可以自己生产IVD产品然后售卖,做PEG原料的可以研发一些PEG相关的创新药。当然,由于上游企业的营销能力和资金实力和下游出入较大,可以选择把产品授权出去同下游企业合作,也可以自己搭建团队正儿八经地和下游客户抢生意。

金斯瑞可以说是上游生命科学服务企业扩展的典范案例了,也是无数同行公司的追求。

他很早就坐上全球基因合成领域第一的宝座,至今有超30%的市占率,后来公司便从基因合成开始慢慢横向扩展,至今已经扩展到抗体、多肽等其他领域,产品有标品,也可以为客户定制。

这还不是金斯瑞最大的看点,他最大的看点在于往下游的延伸,通过生命科学服务及产品这个抓手,往下游延伸出三个方向,一是生物药/CGT CDMO子公司蓬勃生物,一是利用合成生物学进行酶制剂开发的百斯杰,一是当下美国市值最高的细胞疗法创新药企业传奇生物

人家往下游扩,不仅扩到CXO,还扩出一个药企来。

相当于1、2、3扩展方向全齐活了,除传奇生物外,其余的子公司都已经扭亏开始赚钞票了。

键凯是国内PEG寡头,当下国内上市的7款用到PEG的药物中就有4款的PEG由键凯提供。由于对于PEG拥有独特的理解和技术,键凯有向下游客户提供一些专利技术授权,让这些客户在自己的帮助下完成工艺开发、临床研究、新药注册及规模化生产,最终收取专利许可使用费、里程碑收入、收益分成之类的费用,计入公司的技术服务费中。

此外,公司也有自己做一些创新药研发,如抗肿瘤 1 类新药伊立替康、siRNA的基因药物、蛋白药物、甚至一些医美项目,不过,键凯的野心并不大,并不想直接和客户抢生意,他想的是做到一定程度卖出去。

键凯科技扩展路径就是前文说的1、3。

泰坦的发家和扩展方式同一般生命科学服务企业还不太一样,他不是一家纯粹的产品企业,也不是通过产品发家,他直接搭了一个平台,类似于生命科学行业的京东。一开始是第三方品牌为主,后续也在通过自研、并购增加自有品牌的占比(不仅仅是贴牌),产品几乎覆盖了生命科学服务的方方面面,甚至不少企业、高校、研究院的实验室建设都是直接找泰坦承包,截至2022年底,公司一共能为客户提供490万个SKU。

同京东一样,泰坦也在自建物流仓储体系,以便能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已经在全国布局了23个城市服务仓、五个全品类仓,国内超90%的订单都能实现次日达。

他的扩展路径大体就是前文提到的1、2吧,更好的服务、更多的产品。

诺唯赞在业内向来有“小金斯瑞”的称号,以抗原、抗体等上游原材料为核心抓手,一方面横向扩展产品线,另一方面纵向延伸,延伸到为客户提供抗体筛选等CRO服务上,另一方面又自己下场造IVD产品进军C端。

拓展路径可以说同金斯瑞一模一样,涵盖前文的1、2、3,只不过目前还没金斯瑞扩得好,因此被称为“小金斯瑞”。

声明:文章仅记录作者思想,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巨大风险,需谨慎谨慎再谨慎,希望大家像对待装修房子一样对待自己的投资,不要让挑公司的时间还不如你挑家具的时间来得多,你对待小钱能反复权衡,怎么对待大钱反而如此草率?

@今日话题 @雪球达人秀 @雪球征文 @新能源大爆炸 #财报云调研,投资大炼金#

$泰坦科技(SH688133)$ $键凯科技(SH688356)$

一键获取各种牛逼基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