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公募行业的共管模式

美国共同基金管理模式历经从“单一基金经理制”转向“多基金经理共管制”的发展路径。纵观美国公募行业管理模式的发展,整体经历了投委会集体决策阶段(~1960s),单一基金经理制阶段(1960s~2000s),以及多基金经理共管制阶段(2000s~),其中,多基金经理共管制包括基金经理团队制、多人分仓管理制两大模式。


(资料图片)

现状及特征:1)当前美国共同基金有超过半数由不少于3 位基金经理同时管理,单基金经理模式仅占比15%左右。

2)配置型基金应用多人共管模式的比例高于权益、固收型基金。3)在美国头部共同基金管理公司中,AmericanFunds,Dimensional,Charles Schwab与TIAA相对更加偏好多基金经理共管制。细观代表性机构Capital Group,在多资产类型产品上采用多人分仓模式,产品遵循双层分散式架构,即首先将产品按照权益、固收、现金等不同资产类型划分成数个投资组合,再将上述投资组合二次划分至不同基金经理处进行单独决策。

国内公募行业的共管模式

当前国内仍然以单基金经理管理模式为主导,截至2023 年一季度末,74%的公募基金由1 位基金经理管理,23%由2 位基金经理管理,仅有2.5%由不低于3 位基金经理管理。其中,固收+产品采用多人共管模式居多,在任基金经理人数不低于2 位的产品数量占比超过四成,而多人共管的主动权益产品数量占比不足两成。此外,国内公募基金的管理模式变化趋势与市场走势密切相关,我们统计了国内存量公募基金中的单基金经理产品数量占比,与沪深300 指数季末收盘价的走势关系,二者相关性达到-0.44。

以多人共管模式运作的产品平均规模整体高于单基金经理模式,其中,有3 位基金经理同时任职的产品规模相对更高,截至2023 年一季度末,单只产品平均规模约94 亿元,而单基金经理管理的公募产品平均规模为20 亿元。

对于固收+基金,多人共管模式下的产品业绩整体优于单基金经理模式,其中,多人共管固收+产品近三年整体回报约3.0%,近五年整体回报约14.4%,近十年整体回报约37.4%,而单基金经理固收+产品的回报分别为2.1%、13.0%、30.5%。主动权益基金、纯债基金、被动权益基金在不同管理模式下的业绩差异并未体现出明显规律。

总结

采用多人共管模式的主要优势或在于:第一,提升标的或资产的覆盖度,扩展基金经理能力圈,提升策略分散度;第二,规避单一责任人决策偏误、操作过于激进等风险;第三,避免因基金经理离职而导致产品业绩和风格难以持续。

从国内市场来看,当前公募基金采用多人共管模式运作主要基于两类应用场景,一是基金经理的交接过渡,二是混合型产品的术业专攻。回顾全篇,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多人共管产品的业绩波动相对更低,单产品管理规模相对更高。

第二,固收+基金采用多人共管模式相对较多,对于业绩的提升效果也相对较好,主要或由于固收+基金的多人共管往往采用基金经理在权益与债券类资产的术业专攻模式,权责划分相对清晰,管理分歧相对弱化。

第三,多位基金经理共同决策或分仓管理,对于团队默契程度、公司文化和价值的要求相对较高,对于国内多人共管模式公募基金的后续发展,基金公司及相关管理团队或需要时间进行经验积累,注重协调、分工与配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