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雪莲

今年67岁的张村河南社区居民辛良瑞,现在几乎每天都要去张村河南社区村庄改造安置区工地上班。有20多年建筑工地打工经验的他,是安置区建设村民监督小组的组长,监督小组共有4人,多多少少都有建筑工地打工经历。


【资料图】

作为居民代表,监督小组每天都不会缺席现场监督,自己的房子,自己盯着建。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反馈,一天之内解决。

王浩测量防水卷材搭接长度。

安置区建设工地上的居民代表

“工地上300多号人,基本都认识我。”近日,记者在张村河南社区村庄改造安置区建设项目工地上见到了辛良瑞,67岁的他皮肤黝黑,戴着安全帽,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少。辛良瑞对工地情况特别熟悉,自由穿梭其中。

辛良瑞告诉记者,他是张村河南社区安置区建设村民监督小组的小组长,监督小组的4人都有建筑行业工作经验,去年10月,由村民推荐加村委委派,小组成立。

辛良瑞在建筑工地上干过20多年,省内在日照、济南等城市打过工,省外到过山西等地。

“各种工种基本都干过,工地上的活儿都经历过,一看就明白。“辛良瑞说,从去年10月份工地开工后,四人监督小组就每天都来,保持这里不缺人,”主要工作是参与原材料进场验收,每道工序的检查,配合监理、代建工序验收,有时巡检一下。”

辛良瑞表示,根据工程施工进度,不同时期的监督重点不同,现在的监督重点是钢筋和混凝土。钢筋主要从材料进场开始监督,对照合格证、检验报告,看看规格对不对,是不是在合同选定的品牌中。此外像钢筋绑扎的间距、混凝土的坍落度等,都在监督小组的监督范围内。

记者跟随辛良瑞和工作人员进入一栋楼中,上到二楼,工作人员拿出仪器测量墙上的混凝土强度,结果出来后,递给辛良瑞看了一眼,“嗯,合格。”看了上面的数据,辛良瑞点了点头。

出了大楼,经过一片地面,看到几处明显水泥修补过的痕迹。“就这些地方,我昨天看到有钢筋裸露出来,然后就拍照片发到了质量沟通群里,不到一天就解决了。”辛良瑞随口说道。

辛良瑞监督混凝土强度测试。

辛良瑞提到的质量沟通群里有三四十人,包括建设方,代建、监理、业主代表等,村民监督小组成员发现施工问题后,就会拍了照片发到群里,一般问题都会在一天时间内得到整改,并把整改结果反馈到群里。

当然,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要在群里解决。辛良瑞说,一些随时能解决的小事,自己就直接跟工人说了,比如钢筋绑扎有漏绑的,或者绑扎距离不平均的,里面有烟头、垃圾这些事儿,跟工人说一声,工人当场就能干。

样板间一角

居民和建设方之间的桥梁

“监督的情况会定期在居民群里反馈,告诉大家阶段性的进度。”辛良瑞告诉记者,监督小组除了监督施工质量,定期向居民们反馈外,还是居民和建设方之间很好的沟通者。

“前段时间村里居民代表来看样板房,看了提了一些建议,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改变不了的。”辛良瑞说,设计有设计规范,规范性的东西,谁也不能违反,有些居民之前不了解,但是我们一解释,大家就很容易理解。

“有些居民会找到我们,有的会在群里问。”辛良瑞说,关于安置区房屋的建设,居民们有问题,会第一时间想到找监督小组,小组就是个桥梁,小组成员自己的房子也在这里,说话大家都信。

辛良瑞现在已经习惯了到工地上班的日子,早晨不到8点来上班,大约下午5点下班,辛良瑞觉得这份工作特别有意义,很有成就感。监督小组会一直干到工程结束,包括后面的市政配套、园林绿化等,一个环节都不会少。

在工地上,记者还遇到了王浩,他正在拿卷尺测量防水卷材的搭接长度,搭接长度不能少于10公分,以保证搭接严密。

王浩是崂山区住建局派驻张村河片区的监督人员。在这个新岗位2个多月时间,王浩习惯了加班加点的日子,“早晨不到8点来,晚上8、9点下班是常态,周六都是工作日。”

王浩告诉记者,张村河安置区项目要求很高,自己要参与项目的周检、月检,另外每个周六还有“质量安全大讲堂”培训活动。安置区项目开工以来,崂山区住建局广泛邀请主管部门及企业内的知名行业专家、讲师,就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应急管理等重点内容提供无偿专题培训服务,重点面向参建单位项目管理团队质量安全核心人员,有效提升安置区各项目参建单位综合专业素质和现场施工组织管理能力,截至目前,已开展大讲堂二十六期,安置区参建单位质量安全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给咱爹娘盖房子”的情怀

张村河片区是青岛主城区最大的“城中村”,涉及12个社区安置区,2万多常住居民,整个片区安置区占地约910.68亩,建筑面积约241.95平方米,总投资约204.42亿元,总户数14470户。目前,张村河南岸四个安置区处于主体施工阶段,刘家下庄安置区已于5月28日迎来首批楼座主体封顶,张村河北岸的董家、张家下庄安置区项目正在进行清表和场地平整,剩余6个安置区项目将于年内陆续开工建设。

如何保证张村河片区安置区的建设质量?崂山区住建局建设工程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 黄小鹏进行了详细介绍。

打造精品安置区工程。张村河片区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出台了首个达到方案设计深度的“村庄改造安置区建设基本标准”,优化项目设计,社区居民得房率达77~80%,层高达2.95m,车位配比达1.4~1.5/户。抱着“给咱爹娘盖房子”的情怀,坚决落实崂山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建成“不低于普通商品房标准”的安置区工作要求,整体提升张村河片区安置区建设的品控与质量。

实施标准先行与样板引路。安置区项目开工至今,崂山区住建局先后组织开展了基础底板样板引路,室内工序、交付样板展示,组织安置区各项目参建单位现场观摩,集思广益,就混凝土外观、外墙渗漏开裂、窗洞口设置、室内地暖铺设、厨卫墙地面防水等工序、材料进行交流研讨,对标“样板”找准自身差距,补齐短板促进质量提升。通过样板引路优化施工做法,确保安置区建设不走偏、不走样。

严格把控安置区建设施工节奏。针对个别项目罔顾质量安全,一味盲目“快干快上”追求经济利益的错误做法,区住建局提出“不低于七天起一层”的施工进度要求,保障安置区项目主体施工质量。同时,为确保项目顺利交付,区住建局多次召开工程进度研讨会,确定各项目进度计划,确保工期进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充分应用BIM技术碰撞检查解决专业冲突,减少过程中设计变更,有效缩短施工工期。

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工作。区住建局开发崂山区智慧监管平台系统,上线了“智慧监管”app,并应用于安置区项目建设当中,通过视频AI智能识别、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建筑工地的全方位监管,有效实现“人防”向“技防”、“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的转化,为监督管理工作提质增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