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货不对板”的研学

不过是“到此一游”

□潍坊融媒评论员 孙瑞荣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进入7月,暑期研学游市场持续升温,有平台统计显示,7月份“研学”旅游搜索热度上涨203%,超过亲子游涨幅,多地博物馆一票难求。但记者采访发现,各种乱象也随之而来:打着研学的幌子漫天要价、名不副实,研学导师资质难辨等屡见诸报道。

在“双减”背景下,研学游备受家长追捧,这个暑假更是将研学热推上高峰。热度出现的同时,各种乱象也随之而来。最近有不少媒体报道,各地都有打着清华、北大名义的研学团,收费动辄数千元甚至上万元。其中一些因为北大、清华校门难进,只是在门外拍照打卡,引发了家长的抗议。

研学游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清华、北大作为国内顶尖学府,自然成为家长们理想的目的地。然而,不少研学游产品虽然以研学为名,但瞒天过海的过程中既没有“研”,也没有“学”,把参观清华、北大校园的机会变成了“摇钱树”。

这种走马观花的研学,既忽悠家长,又折腾孩子,充其量不过是能满足一下“到此一游”的片刻虚荣心。事实上,组织研学游的机构,不少是旅行社,其实根本没有研学的经验,不过是换了个名头的旅行团。为了吸引家长报名,许多研学机构在宣传之时会增加不少噱头,实际上与旅行团区别不大,“货不对板”,学生无法在研学旅途中真正获得知识,最终让许多学生“败兴而归”。

研学应该以加强教育和传播文化为出发点,而不是以赚钱为目的。频频“躺枪”之后,不胜其扰的北大已经明确向各类研学机构说“不”。家长和学生们应该意识到,名校并不是唯一的追求目标,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毕竟钱换不来充实的暑假。更何况,很多机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所安排的活动不仅不合理,甚至有可能危害孩子的人身安全。

研学游的重点在于不断拓展整合专业资源,设计多样特色课程,让学生更好地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不是成为个别机构或个人牟利的噱头和工具。家长在报研学团时,需擦亮眼睛。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让更多学子能享受到优质优价的研学游。

责任编辑:毓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