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本季度持仓梳理的第三篇,今天来聊聊腾讯。

2021年底,我在关注了很久之后,开始自己动手分析腾讯,并在写下了《成长无远弗届--结合腾讯的营收结构变化重读《腾讯传》》后,开始建仓,那时候的价格还是400多港币。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在我建仓后,腾讯一路暴跌,最低跌到了198港币。最初买入的一笔,腰斩有余。


(相关资料图)

后面在快速反弹的过程中,我以平均257.3港币的价格,加仓了不少。再后来就是在卖掉敏华之后,以336.6港币的价格又加了一部分。这两笔交易,在《没赚到钱,但收获更多--2022年度总结》中都有提到。

一. 腾讯的基本盘依然稳固

我在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可以说,腾讯基础功能不收费+增值业务自愿付费业务模式的基础框架,基本上就是在这个时候定型的

腾讯的基本盘,就是不收费的微信和QQ,关键衡量指标就是移动QQ和微信+wechat的MAU数据:

微信+wechat的MAU基本稳定在13亿上下,未来大概率也是这样了。可喜的是QQ移动终端MAU在2021Q4之后,触底反弹。背后的原因,就是公司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让用户觉得QQ更好玩儿了,愿意花更多的时间。

至于原因,雪球上分析已经很多了,不再赘述。对于腾讯这个庞然大物,通过上面这两个数据,知道在抖音快手的冲击之下,腾讯的护城河依然稳固就行了。

腾讯的护城河不止这一条,还有投资。我在《从零开始分析腾讯(下)--巨额投资资产究竟该怎么理解?》中提到过:

我们可以窥见腾讯投资业务的另一个战略性作用:大多数投资是在主营业务这座城堡的郊外,构筑起另外一条相对隐秘的护城河,以使主营业务的高ROE可以持续。至于投资业务本身的财务收益,不是腾讯投资的主要目的。

下面这张图片,是上述文字的形象表达。

但是,这是一年多以前的观点,目前在“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政策导向下,腾讯投资业务开始变得谨慎,一方面开始把培育成熟的企业分给股东,另一方面不是什么都投了。

前者对于公司没什么影响,还能给股东带来实打实的收益,喜闻乐见。后者需要分公司和行业两个维度来看。单从公司的维度来看,有可能会错过未来会成为公司竞争对手的初创型公司,比如下一个字节。

但把视角切换到行业维度,政策影响的不只是腾讯,既有行业内的产业资本,也有行业外的风投资本。这些资本就像惊弓之鸟一样,也不敢投资互联网初创企业了。

结果可能是在资本供给受限的情况下,不会再有太多新的挑战者,互联网行业由过去二十年活力十足的创新产业,慢慢变成成熟产业。

未来行业的创新,不再会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而是一些底层技术的突破。这些突破依赖于高强度的资本、人才投入,短时间内无法见效,风投们不喜欢,只有手握重金的产业资本才有能力去做。

腾讯就是这类产业资本。

所以,这个“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政策,结果挺讽刺的:它阻止了资本的跑马圈地,却也扼杀了行业创新的活力;它的初衷是为了防止垄断,给初创企业更多生存空间,但最终结果却强化了巨头们的垄断。

作为腾讯股东,喜闻乐见。作为普通人,过去二十年来没有什么贡献,却免费享受了这么多互联网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还是觉得挺遗憾。

.互联网存在的价值

先来看一下下面这张表。这是比较粗略的统计的中国目前最大的9家互联网公司的2022年营收和利润:

虽然不是很准确,但整个中国互联行业,加起来整个行业的营收估计在40000万亿出头,净利润毛估估应该在4000亿上下。

这个数据可能颠覆了很多人的想象:互联网原来并没有那么赚钱!10%的利润率和13%的ROE都可能高估了,因为没统计在上述表格中的很多公司,利润率都很低,甚至还在亏损,比如搜狐、新浪、微博、携程、知乎、贝壳等。

互联网的行业现状,就是头部几个玩家很赚钱,腰部的玩家靠天量营收赚吆喝,尾部玩家还在往里面砸钱,寄希望形成垄断之后再来赚大钱。然而,残酷的现实可能是,这些尾部玩家永远都赚不了钱。

虽然利润率和ROE都不高,但毕竟是一个总利润4000亿上下的行业,这个利润的体量可以通过下面的对比有个直观的印象:

银行业2022年净利润:工行3610亿、建行3232亿、农行2587亿、中行2375亿、招行1393亿、交行920亿。前六大行合计14117亿,全行业利润估计接近2万亿。

石油业2022年净利润:中石油1640亿、中海油1417亿、中石化758亿,三巨头合计3815亿。

通讯业2022年净利润:移动1256亿、电信277亿、联通167亿,三巨头合计1700亿。

互联网行业4000亿上下的总利润,跟银行业完全没法比,但与石油业基本相当了,是通讯业的两倍多。考虑到最近两年通胀高企,是能源股的盈利大年,互联网行业的利润规模更是可观。

那么,互联网企业赚的都是什么钱?凭什么赚那些钱?它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在我看来,答案不外乎两方面:一是提供新的产品或者服务,二是帮助优化提升现有产品或者服务的效率;有时候这二者还是无法明显区分的。这其实跟传统的制造业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传统制造业也是赚这两部分的钱。

那么,讨论腾讯的成长空间,就变成了它还能够提供更多的产品或服务吗?还能提升现有产品或服务的效率吗?

三.具体业务驱动腾讯成长

在讨论腾讯成长空间之前,先来看看腾讯的业务构成。见下图:

腾讯是一张连接人与人、人与资讯、人与产品、人与服务的信息高速公路网。人与人的连接完全是免费的,人与资讯的连接大多数也是免费的,而人与产品、人与服务的连接,是要收费的。前者是免费的高速公路,后者是收费服务区。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微信/QQ的即时通讯功能、朋友圈、QQ空间、公众号、视频号、小程序、小世界都是免费的,目的是让大家玩儿得开心,花更多的时间来玩儿。只要你花的时间足够多,总是有机会让你停在某个服务区来逛逛、掏钱买点儿啥。就算你啥也不买,也可以“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

1.游戏业务

游戏是腾讯的现金奶牛。公司在游戏开发端有自有的各大工作室集群,收购的国外的工作室,在渠道端拥有国内最全、全球领先的宣发资源,在运营端也拥有各种大中小型游戏近二十年的成功运营经验。唯一不可控的就是监管因素。下图是腾讯游戏业务自单独披露以来的增长情况:

除了只有2018年和2022年,腾讯的游戏业务都是两位数增长。2018年,监管从3月开始停发了9个月的版号,期间没有一款游戏拿到版号,直到12月份才重新发放。这不仅造成腾讯当年游戏收入只增长6%,也拖累了2019年营收只增长36%--新游戏的收入有爬坡期。

2021年8月,在“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导向下,游戏又被批判为“精神鸦片”,开始严控版号发放。2021年8月至2022年3月,6个月时间没有发放任何版号。整个2022年,公司等到年底才拿到6个版号。

游戏不是必需品,是典型的供给创造需求--玩家有好玩的就多玩一下,没有好玩儿的就少玩或不玩。老游戏开始老化,玩家审美疲劳,新游戏青黄不接,玩家流失就是自然而然的。

加上外界舆论压力下的各种自控措施,公司游戏业务营收首次负增长-2%。这-2%,是由国际游戏增长3%和国内游戏下降4%构成的。

上述影响因素中,研发、渠道、运营依然强大,而政策暖风频吹。游戏由21年8月的“精神鸦片”,在22年11月一跃成为打开未来产业的“敲门砖”、产业融合的助推器、文化输出的利器。

直接刺激因素就是欧盟法案全方位扶持游戏产业,把游戏放到国家战略高度。咱们一看,原来游戏这么重要?牛夫人瞬间变成小甜甜。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就矫枉过正的尿性显露无疑。

无论政策转向背后的原因如何,腾讯在这一轮政策暖风下,拿到了多个版号,已经上线及等待上线的新游戏有多个,包括《黎明觉醒:生机》、《无畏契约》、《命运方舟》、《王者玩象棋》、《宝可梦大集结》、《白夜极光》、《合金弹头:觉醒》等,年底可能还会有《王者世界》。

这些新游戏,就是属于腾讯提供的新的产品或服务在它们的拉动下,游戏业务上半年会恢复正增长,下半年会两位数以上增长,全年有望重拾两位数增长。最终游戏营收有望落在1950亿上下。

而放眼未来,监管当然还可能会阶段性抽风,但长期来看,腾讯提供新的游戏的能力依然是在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也依然会逐步提升的,而游戏出海已经被证明可行。腾讯的游戏业务远没有到增长的天花板。

2.社交网络及数字内容

这部分营收包括的内容比较杂,简单粗暴的总结为三大类:数字内容的会员付费、直播打赏、抽成。第一类主要是腾讯视频、QQ音乐、微信读书等付费才能观看的内容,第二类就是视频号、小世界、腾讯视频、QQ音乐等的直播打赏,第三类就是小程序、小游戏和应用宝的抽成。下面这张表格表达得更全面:

因为业务比较庞杂,分析它的成长性难度大一些,我没有能力也没必要一项项去分析。还是先来看看过去的数据,见下图:

2020年及以前,每年的增速虽有波动,但都是双位数的高速增长。20年4月以后的数据,是合并了虎牙直播的114亿,如果把这部分刨掉,21年的就是1159亿,已经是负增长-2%了。

2020年4月份以后虎牙的营收是83亿,从当年数据社交网络收入1081亿中从中刨掉,还有998亿。相对于201年的853亿,还有17%的增长。

那为什么2021年开始突然就不行了呢?原因有二:一是直播类受抖快冲击太猛了,分流了太多的用户时长;二是疫情三年,叠加地产、教培、互联网被摁政策在地上摩擦,餐饮、娱乐、旅游被疫情摁在地上摩擦,大量的从业者失业,老百姓没钱了。没钱的时候,首先压缩的就是打赏、订阅付费等非必需开支。

展望未来,管理层在年报中披露:

这段话简单翻译一下就是:公司依托于微信和移动QQ这两大高粘性的社交软件,终于顶住了抖快的猛烈冲击,站稳了脚跟。微信的MAU维持稳定,QQ的MAU在新技术、新运营思路的加持下,还铁树开花的录得了正增长。

除了MAU,最关键的用户时长也在增长:朋友圈作为维持用户粘性的老应用、基本盘,维持稳定;小程序和视频号使用时长爆发式增长,反超朋友圈。而视频号、小程序、企业微信终于打通了广告引流、下单成交、沉淀客户的商业闭环。腾讯之前苦心孤诣摸索多年的电商,以这种不期然的方式开花结果了。

一句话总结:腾讯不仅在抖快的冲击下,稳住了阵脚,还准备吹响战略反攻的号角。这句话小马哥说不出来,刘炽平也不会这么说,换做是马云就说得出来。

战略反攻提升付费用户数量;经济缓慢恢复,老百姓有钱消费了,提升付费用户数量和ARPU。两者共同作用下,社交网络收入大概率能恢复正增长,乐观一点恢复双位数增长也没问题。预计全年营收会在1300亿上下。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这类非必需消费的弹性很大,不像柴米油盐酱醋茶那么刚性。关于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薛兆丰讲得非常好: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战略反攻、老百姓有钱这两大驱动因素,再加上公司可以提供更多新产品、新服务吸引用户从高速公路上下来消费。社交网络收入的天花板,也远远没有到来。

3.广告业务收入

广告支出是经济的晴雨表。经济不景气,公司经营业绩不佳,首先砍掉的就是广告支出。

腾讯过去20年的广告收入增长,一方面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来自于抢占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按媒体分类,只有互联网广告和梯媒广告整体是增长的,其他媒体全面衰落。

未来这个趋势也看不到逆转的可能,因为用户的时长和注意力都从电视大屏,转移到了手机小屏上。梯媒是占据了都市白领上下班的必经之路,才能获得一席生存之地。

受大疫三年对经济的冲击,去年广告收入首次下滑7%。其中,效果广告下滑4.4%,品牌广告下滑19.5%。但是,如果把去年四个季度的广告收入分别列出来,我们看到的就没有那么悲观了。下表可以总结为:前低后高,V型反转--像极了我去年的持仓。

这得益于两方面:一是经济复苏预期下广告主投放意愿的增加。二是视频号和小程序广告增长强劲,管理层在Q3季报中就明确提到了“若干行業廣告需求持續疲軟,但被視頻號中信息流廣告的強勁需求所抵銷”,年报中再次提到“得益於視頻號及小程序廣告的強勁需求以及移動廣告聯盟復甦”。

得益于去年的低基数水平,今年的广告收入同比两位数增长几乎没有悬念。上半年甚至可能会有30%的增长,下半年可能会恢复到10%~15%左右的水平。全年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最终全年广告收入可能落在950~1000亿左右。

在经济发展,进一步蚕食传统媒体份额,新增类似于视频号、小程序这样更多的广告位等三重因素驱动下,腾讯的广告业务营收,也还没有到谈天花板的时候。

前两种因素作用有限,能够提供个位数的增长。后一种因素就得看能从抖快甚至阿里手里抢下多少市场份额了,毕竟这两大对手都是千亿级别的广告收入。

不过,抖音并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对手。根据路边社消息,字节2022年营收逆势增长30%至800亿美元,EBAIT超过200亿美元。这是一场硬仗,鹿死谁手好不好说。

4.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

这其实是两块业务,只是公司披露一直是合在一起的。这块业务,既提供了新的产品或服务,又优化提升了现有产品或服务的效率。

移动支付这个事儿,可以算是新的支付方式,但它更多的是对既有支付方式效率的优化和提升。在刷卡支付的时代,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是不接受刷卡的,宁愿承担收到假币或者找零错误的风险,也要收现金。

原因就是刷卡、输密码、在小票上签字等一系列动作,弄下来会花很长时间。对于快餐这些低客单价的消费场景,时间成本太高。小卖部、路边摊、水果店也是同样的情况。现在这些消费场景,依然没有人刷卡,可只有年龄很大的老人才会付现金了,绝大多数变成了扫码支付。

这就是移动支付对于传统支付方式的效率革命,微信和支付宝挣的就是这部分钱。它是腾讯金融科技业务的根。

至于金融科技当中的微信理财、微粒贷、基金保险代销、生活缴费、手机话费等,都是在移动支付这个根上长出来的枝和叶--就像移动支付是在QQ和微信这个根上长出来的枝和叶。

腾讯的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自2016年单独披露以来,5年时间增长了10倍。伴随着高速增长的,还有一路攀升的毛利率。非常可喜的增长,边际成本递减甚至为零的超强规模效应一览无遗。

2022年虽然只增长了2.8%,但是相对游戏收入的-2%、社交网络收入的0%、广告收入的-4.4%,已经算是亮眼。这还是管理层开始有意收缩,主动回避一些亏损的项目。

这块业务的增速,比较难以预测。它不取决于原本的市场空间有多大,金融科技业务取决于管理层想把它做多大,云和企业服务取决于监管层想要它做多大。

在还没有拿到金融控股牌照和国有企业国有云的政策导向下,营收可能也就是个位数增长吧!当然,利润的增长有望达到10%以上。至于未来长期的增长潜力,还不甚明朗。

5. 其他业务

其他业务就是还在孵化培育中的业务。培育成功了,就拿出来单列,过去的游戏、广告、金融科技和云业务都是这么过来的。培育失败了,就永远也不会拿出来见人。当然,也有拿出来见人后又还是失败了的业务,如电商。

下图是上面这段话最形象的诠释:

目前公司还有哪些其他业务,未来会像过去的游戏、广告、金融科技和云业务一样,由一粒粒小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我也不清楚,可能管理层都说不清楚。

但是,只要微信+QQ这19亿的MAU在,只要用户花在腾讯生态系统中的时长在增加,总会有那么一些种子会长出来的。至于是哪些,就交给管理层去操心吧!现在已经长出来了的这些树,都还依然有成长空间,我把主要的精力用在盯着它们就行了。

四. 估值及投资决策

把上述的几大业务板块的增长情况,汇总如下表,就是我认为腾讯全年业绩的增长情况:

由于每项业务都存在规模效应,营收增长的同时毛利率都会增长,带动净利率增长。预计Non-GAAP准则下的净利润,将取得15%~20%的增长,全年净利润落在1330~1387亿之间。

公司目前市值3.69万亿港币,按照即时汇率0.8873计算,合人民币3.27万亿。扣掉公司各类投资类资产合计6440亿,还有2.63万亿。

目前的估值大约19~19.8PE,合理偏低估。由于仓位已达25%,我会继续持有,但不会再买入。

$腾讯控股(00700)$

@今日话题@雪球创作者中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