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最近这两年,质疑隆基的声音越来越多,很多朋友从不同的视角做了分析,大部分都是很有道理的,我们都是拿着真金白银来投资,当然希望自己买的公司越来越好,但隆基最近不管是业绩还是股价都没有达到预期,有失望和抱怨也是人之常情。这情形有点像我们引以为傲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成绩越来越普通,担心他一直这样下去会变得平庸。当然,孩子没法选,股票可以换,那到底该不该换?

先讲一个朋友的故事:

朋友在2018年卖了一套市中心的房子,然后和他的几个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公司,记得他当时很兴奋,见面的时候一直说公司前景多么好,几个合伙人各有所长,配合多么好,预计几年能做到上市等等。当然,他也有失败的心理准备,也想到过持久战。公司的开局很好,业务发展顺利,一切都如预期,甚至更好,2019年就拿到了A轮融资。2020年初遇到了新冠疫情,但即使这样,他们公司的业务依然在增长,只是从前两年的200%变成了20%。2022年底的一天,他突然和我打电话说他决定退出另谋出路。我很惊讶他作出这样的选择,他说这两年做了几次错误的决策,公司业务虽然还有一些增长,但比起当初的竞争对手有较大的落后,几个合伙人之间的合作也有些问题,对公司的未来不再抱有希望,最后他带着失望的情绪做了一个总结,有一句话印象很深刻:“我觉得我们几个合伙人走着走着就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他的这段经历和隆基目前的情况有点类似,从原来的高速增长变成中速增长,可能做了几次现在看起来不一定正确的决策,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相比同行在增长方面有明显的落后。作为小股东,是走是留总得做个选择,其实这个时候我觉得去留都可以,关键是要想清楚当初的买入逻辑有没有变化,是不是和我那个朋友一样,走着走着就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买入)。

很多人买入的理由中可能包括有前景的赛道、稳健的财务、领先的技术、靠谱的管理层等等,可以再复盘看看这些是否变化了。光伏中上游从长期来看是过剩的,在过剩是常态的情况下,不领先不扩产、保持稳健的财务政策、坚持长期主义,这些都没有错。投入新产能或者试错都是需要真金白银的,必须考虑投入产出,快一步是有可能获得一些的业绩,但错一步也可能万劫不复。比如万科,也是地产界有名的稳健(保守),较长时间保持着地产龙头的位置,但因为保守的策略后面连续被碧桂园、恒大超越,当时包括后起之秀融创在地产冲顶时都是高速增长的,时至今日我们再回头看,谁对谁错?答案已经很明显了。翻看隆基2022年财报,ROE、现金流、资产负债率、增长率,哪一点像个产能过剩行业该有的样子,又有哪一点不像一个行业龙头该有的样子?恰恰相反,如果宣传稳健,宣传长期主义的管理层交出一份激进扩张的财报,这种言行不一才是最让人担心的。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把钱交给一个公司的管理层去打理,要给空间、信任和时间。是人都会犯错,企业的管理层犯一些错误也很正常,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投资和做企业一样,要证明一个决策对错经常需要较长的周期的,谁能说自己选择的股票马上就能上涨或者没有投资失误的时候。虽然很多朋友对行业有很深的理解,但我们很难比企业管理层更加了解行业和市场,更加了解公司,能比专业的技术人员更懂技术。企业之间要展开竞争的维度有很多,比如市场的、技术的、管理的,从时间维度上还有短期、中期和长期,多维度交织在一起更是复杂。如果是这样,我们当时当下很难去评判管理层的对错。有些朋友可能会拿出自己过去的判断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但这里面有多少后视镜带来的勇气,又有多少幸存者的偏差,还有多少对未来的未知?当年万达将旗下资产打折出售的时候,网上也是一片唏嘘,时至今日才看懂王健林当年的眼光。

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因为几次下跌就抹掉自己的买入逻辑,要知道股价是股价,价值是价值,虽然长期来看终点趋同,但大部分时间它们是两条线。不要去管市场短期的风雨,坚守自己的价值逻辑,逻辑不变,初衷不改,把未来交给时间才是最好的选择。

$隆基绿能(SH60101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