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期市场惨烈,中证全指今年以来涨幅不到2%,偏股混合基金指数更是下跌近4%。

北向资金也一改之前买买买的风格,前天流出近80亿元,流出额创近7个月新高,昨日又再次流出44亿元。

下跌可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最近有7个国家开会,内容中有针对我们的部分,导致关系紧张,引起市场担忧,北向对这一类新闻是比较敏感的。二是和昨日K Ming流出的会议纪要有关。KM市两家城投近日双双面临债券兑付难题,最后时刻东拼西凑才涉险过关,让人捏一把汗。市场担忧各地城投债兑付压力。

从海外市场来看,目前Km轨道交通债券收益率已经飙升至11.25%,1年前还是4%。省会城市的城投债价格都跌破90元,非常罕见。

今天上午该市国资委严正声明称“会议纪要”为不实信息传播。别的不说,但钱袋紧应该是真的,而且这已经是很多三四五线城市的情况,比如之前兰州、遵义……

二、

从一些券商研报分析来看,今年以来KM市级平台当中,绝大部分已经失去了市场化融资的能力。无法发债借新还旧,在使用自有资金偿还之外,只能依靠KM市和其他主体资金支持帮扶。

疫情以来,各地财政都遇到了一些问题。就KM来说,2022年受大规模留抵退税实施影响,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缩水至505.2亿元,同比下降26.7%,剔除退税因素后仍下降13.6%。

KM的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综合财力的比重较大,土地市场持续走弱,且没有其他的核心支柱产业支撑税收,导致财政紧张。2019年916亿元,到2022年的103亿元,KM市土地收入暴降88.8%,足足少了813亿。KM市级各城投今年待兑付债券为200亿,2022年全部土地收入拿来兑付债务都不够。但是如果是2019年的916亿,拿出20%多就够了。三年时间突入骤降90%,这个或许谁也没法提前预料。

从全国来看,2023年城投债到期规模为历史峰值,到期规模合计为5.7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2%创历史新高,到期压力主要集中在三四月份。今年1-4月,城投非标违约事件达73件,为2018年以来新高。

长期以来,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的地方政府,有强烈的举债做大GDP的动力。但是大量低效、赔钱的项目,导致各地债务的雪球越滚越大。近两年中央要求各地严控债务规模、借新还旧的老模式受到挤压,又赶上了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土地财政收入突然大幅下滑,债务偿付压力显著上升,濒临崩溃的边缘。

那么,会崩溃吗?

大概率不会。因为信用是第一位的。只要公开的债务违约了,后面的连锁反应之严重不堪设想。我们一直是既要又要还要,真到了必须二选一的时候,那当然是保最要紧的那个。只是我们现在的风格是经常搞到最后不得不的时候才会作出改变。

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不多:债务已经客观存在,不可能让它凭空消失,顶多是非公开的部分债务展期。所以落脚点就两个:要么爷爷或爸爸借钱给儿子,要么儿子自己增加收入。

最终实际的方案,大概率是两者的结合:前者解燃眉之急,但不太可能成为主要的解决方案,因为各地加总后的总债务规模非常庞大,爷爷、爸爸那也没那么多钱,何况这种办法本质也是借新还旧,并不是债务真的还了;后者是贯穿短期、中期、长期解决问题最健康的方法,因此也是政府希望可以采用的解决策略。

然而增加收入谈何容易。比如淄博这样一座原本的工业城市现在开始拓宽收入渠道卖烧烤,但是卖烧烤能赚几个钱?而新能源车、半导体这些战略新兴产业,和多数城市没啥关系。

所以,最终,还可能还是回归到老路:拿出夜壶。

目前估值温度计为29.43°,仍在“低估”状态。恐贪指数16,指数属性“恐惧”

$积极进取(TIAA003005)$$全球精选(TIAA003004)$$日积月累(TIA08030)$#今日话题##上证指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