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杨杨 宋雪苹,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原306医院),中医科

医学科普中心 刘燕/崔彦 编辑

拔罐,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一般听到的都是拔火罐,但是拔水罐您听说过吗?


【资料图】

中医水罐疗法的原理

中医水罐是一种中医理疗工具,一般多用竹罐或木罐。使用时沸水煮罐,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然后迅速放置于身体表面的特定穴位上,利用罐内产生的负压,吸附机体表面皮肤和软组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身体状况并治疗疾病。中医水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理疗、保健和医疗等领域。

水罐有温热作用,适用于虚寒、寒湿及局部寒冷不温等病症,也可用于脾肾阳虚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治以温阳散寒化湿、温通经络、散寒止痛,对于常见腰膝酸冷、畏寒腹泻、下肢冷痛麻木等症状效果明显。

中医水罐疗法的特点

拔罐部位不受限制 :竹罐内径大小与拇指差不多,俗称“拇指罐”。由于药罐口径较小,皮肤凸入罐内,所以基本上没有疼痛感、不会留下难看的印记,且拔罐部位基本上不受限制。

搭配药物形成双重功效 :竹罐疗法与药物相配合,既可以直接通过负压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亦可通过吸拔皮肤时透过张开的毛孔将药物渗透到局部组织,起到局部熏蒸作用,形成双层功效,加强治疗作用。

专人专用避免交叉感染 :竹罐设计为专人专用,杜绝交叉使用而产生感染,并且取材天然,无毒性,不易破碎,经高温煮沸,易吸附,使用方便。

便于携带 :水罐体积相对较小,便于携带,可以随时使用。

水罐可应用于多种疾病治疗和调理

风湿骨痛 :中医水罐的负压可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和促进局部新陈代谢,有效缓解风湿骨痛的疼痛症状。

颈椎病 :水罐可通过负压作用帮助舒缓颈部肌肉紧张,改善颈椎病症状。

背痛 :水罐可通过负压作用帮助缓解背痛,并增强局部免疫力,预防病情复发。

肠胃病 :水罐可促进肠胃平滑肌的收缩,改善胃肠蠕动,有助于缓解消化不良、胃痛等肠胃病症状。

调节生理功能: 中医水罐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功能,有利于缓解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等症状。

常用拔罐穴位

拔罐时常取阿是穴,再配合患部附近穴位,则可提高疗效。

腹痛 :天枢、中脘、脾俞、胃俞、气海、天应、关元、神阙等周围穴位。

腕痛 :阳池、外关、内关等穴位。

臀部 :髋关节周围、配合八髎、环跳、承扶、委中、风市等穴位。

上肢 :肩髃、曲池、尺泽、手三里、外关、内关、合谷等穴位。

下肢 :环跳、风市、阴陵泉、阳陵泉、内关、曲泉、太溪、太冲等穴位。

腰痛 :命门、阳关、腰俞、肾俞、气海俞、八髎等穴位。

肩背痛 :大椎、身柱、大抒、肩井、肩髃、脾俞等周围穴位。

大腿痛 :风市、优免、委中、阿是穴及周边穴位。

具体使用方法

使用时将水珠擦干或甩净,以免热水珠烫伤皮肤,其具体操作方法有以下两种。

水煮法: 先将完好无损的竹罐放在铝锅内煮沸1~3分钟,然后用镊子将罐口朝下夹出来,把水甩干净,口向下,迅速用干毛巾捂住罐口片刻,吸取罐内水液,趁热将罐迅速吸拔于应拔部位,令其吸牢,并留置一点时间,数个罐依次操作,即可进行水罐治疗。此法是民间常用的方法之一。

蒸气法: 先将水壶置于旺火上,将壶内水煮沸,使水蒸气从壶嘴喷出,以竹罐口对准喷气口1~2秒钟,随即取出,迅速扣在需拔部位上,即可吸附于皮肤之上。此法操作简便安全,是最可取的方法之一,但在使用时不要使罐口在喷气口待太久,以免温度过高,烫伤皮肤。

如个别罐未吸附牢,重新煮两分钟后即可再次进行操作。

注意事项

◆ 起罐后皮肤出现淤血、小水泡、皮肤轻微发红等均属正常治疗反应数日后即可恢复,严重者应遵医嘱进行处理。

◆ 治疗期间出现“晕罐”现象,如患者精神紧张、饥饿,会出现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心慌,脉沉细,甚至神志昏迷等现象,应立即起罐,使患者平卧、饮温水,休息数小时即可恢复。

◆ 拔罐、起罐时需保持室内温暖,避开风口,防止受凉。

◆ 使用次数:重复使用不得超过7次。

使用禁忌症

◆ 极度疲劳、情绪不安、大汗淋漓不宜。

◆ 糖尿病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疗者不宜。

◆ 急性及危重症病人、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极度衰竭不宜。

◆ 急性扭伤24小时内局部肿胀明显者,及其他外伤有皮肤破损或红肿者不宜。

◆ 皮肤感觉障碍或迟钝者应慎用本品,以免发生烫伤。

◆ 孕妇应慎用,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女性经期不宜(治疗月经病者除外)。

◆ 婴儿皮肤较嫩一般不宜,皮肤高度过敏或有溃破者不宜。

水罐疗法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及社会价值。相对于传统拔罐,负压下竹罐煎煮时吸收的药液从竹子纤维空隙中被析出沉淀于充分打开的穴位毛孔,经毛孔吸收达到穴位内,散注于经络,从而达到对穴位经络的双向良性刺激、疏通经络双重作用,可祛除风、寒、湿、淤、热等病邪,达到治病目的,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医务人员会用它解除更多患者的病痛,让“简、便、廉、验”的民族医药技艺造福更多百姓!

(配图来源于网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