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爆仓的事引爆了私募圈,从昨天下午到深夜,群里关于半夏的讨论热火朝天,一直没有停过。

爆仓的起因或是重仓了玻璃和纯碱,从而被瞄上精准爆仓,导致了产品净值暴跌。看了眼,半夏宏观对冲(低波动产品线)单周跌-4.93%、半夏平衡宏观对冲(中波动产品线)单周跌-6.90%、半夏稳健混合宏观对冲(高波动产品线)单周跌-8.55%。


(相关资料图)

李蓓曾极度看好地产的投资价值,并提到:地产股是10年一遇级别的机会,股价的反应只是时间问题。这一轮下跌很有可能押注了地产复苏,并且仓位方向暴露,明显就是被人逼空了,要用自己的钱不断去平仓,除非一把全部清仓割掉。这两种做法,一种是钝刀割肉,一种是壮士断腕,都不好受。并且按这种形势看,很有可能继续下跌。

关于净值回撤的问题,半夏投资很快回应:“的确犯了一些错误,在股票上和商品上都犯了一些错误。”

很多人都直观觉得宏观对冲策略,按说应该对风险有很强的对冲能力以及资产配置能力,怎么还会有这么大的净值波动呢?

宏观对冲策略因底层方法论的不同有两大流派,一派是以索罗斯量子基金、半夏等为代表的主观宏观策略(宏观择时),更多是通过基金经理自身的主观判断能力主动寻找宏观错误定价,然后在不同的投资品种间下注;一派是以桥水基金为代表的系统性宏观策略(宏观不择时),借助系统性数量模型,在不同的资产组合之间取得平衡的配置效果。

底层方法论的不同也带来了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宏观择时是更偏交易的风格,需要基金经理自上而下去主动预判某一时点可能存在的机会,阶段性选取进攻性更强的资产集中持仓,仓位一般比较高,风格较为极致。就像半夏这次的爆仓,主要是商品端回撤贡献较多,短期内应该是在宏观研判上看好地产复苏和竣工数据,具体商品品种上做多了玻璃和纯碱商品多头,尤其是基金规模大了之后,重仓一个品种的容错交易成本剧增。一周大几个点的净值回撤,对封盘前刚涌入的投资者来说是非常难受的。

这在主观宏观对冲策略历史上并不鲜见,海外老虎基金、索罗斯量子基金曾因多次错误押注俄罗斯国债、日元、做空互联网泡沫等连续投资失利导致过巨额亏损,此后海外主观宏观对冲也由盛而衰不断没落。

说到底这是一种主观择时能力,择对了赚钱,择错了也可能亏大钱。但择时能力毕竟是稀缺的,对于这种对基金经理能力要求极高的策略,收益上限高,波动和回撤的天花板相应也是极高的,不建议风险承受能力一般的投资者去投资(不包括风险承受能力强的投资者)。

另一种以桥水基金为代表的、基于量化模型的宏观不择时策略也是一种很优异的策略。这种策略不会主动择时,而是基于量化的数量模型,长周期里均衡配置到股、债、商三类资产上,通过资产的均衡配置打造适应任何环境的投资组合,从而实现长期穿越经济周期的效果。这类策略的优势是长期收益平稳,波动和回撤较小,持有体验好。缺点是由于风险的分散与资产的均衡配置,收益的上限相比主观宏观通常不会太高。

宏观不择时的宏观对冲策略主要以风险平价量化模型为主,将风险等权重分散到4类经济环境中,由4个小组合构建为一个大组合,任意时刻投资组合的横截面都是均衡的,东方不亮西方亮,某一类资产的下跌并不影响组合整体的表现,总有小组合在涨,组合收益来源更稳定,波动率更加可控。

首先这个策略不会去重仓某一类单一资产,而是打造出一个能够适应任何经济环境的投资组合,使投资组合不受制于单一市场、单一资产的牛熊周期影响。其次,主要以量化模型打底,主观部分做α补充的配置比例(通常量化部分占比70%,主观占比30%),天然决定了组合的风险是可控的。目前这种策略在中国处于发展初期,管理人还不是太多,前一阵从雪球私募货架看到了长雪全天候三档的产品,应该是国内极少数纯正的本土全天候产品之一。

总而言之,两种宏观对冲策略都是非常优秀非常稀缺的策略,只不过要区分自己的风险收益偏好与承受能力。

从收益归因上来看,商品头寸在半夏辉煌的历史业绩中功不可没,一时犯错了也代表不了什么。蓓总无论是专业素养还是投资能力,都是值得敬佩的。

半夏这次事件也给基金经理们提了个醒儿,言论高调、太爱表达也并不一定是好事,这次被盯上可能也跟半夏仓位的过早暴露有关,这在商品期货市场是大忌。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行事高调,一言一行都会被放大,网红效应带来了巨大流量的同时,也带来了非必要的过度关注和攻击。谨言慎行、躬身于研究,努力为持有人做好业绩才是正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