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了中金统计了2022年的大财富产业链收入。

主要说的是不同财富管理机构的收入来源、比例,横向对比了不同机构的利益生态。


【资料图】

这看起来和我们的投资本身关系不大,发完帖子之后,相信有不少人的心态都像如下留言:

借着这个统计数据,今天来聊聊从大局观上来说,财富机构的收入来源,对我们的投资有什么影响和启示?

首先来看上图的统计:

2022年,我们所有投资者为整个大财富管理贡献了1.5万亿收入。

大财富管理行业的收入,其实就是我们投资者的支出。

很多投资者不知道,只有你从直销渠道(比如XX基金公司自己的app)买基金的销售费用是归基金公司的,剩下从银行、某宝、某天、某通等代销平台买的产品,销售费用都是归销售机构,而且管理费也要再分一半给销售机构,这都是行业惯例。

看起来公募基金每年管理费赚的盆满钵满,实际上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且在这一条链路中,基金经理只是链条中的一环,比如说一只明星产品是否要暂停申购、赎回,这不是一颗螺丝钉能完全自主决策的,后面需要涉及配合到公司管理层、销售机构等等。

整个大财富管理一年营收15000亿,算一个大行业了,每个投资者基本都参与其中。

“资管收入”是给(负责产品保值增值的)管理人的,“销售收入”是给(吆喝并卖产品)销售员的。对于产品未来业绩而言,管理人的贡献更大。毕竟出钱越多,才越有可能招到更优秀的人才。

如果管理人在整个产业链中获取的收益更多,越有利产业链发展。

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事情越简单越有效,核心人员获得收入越多,才更有利投资者。

所以博格基本仅投资公募基金,不买销售费率占比较高的私募与保险。

当然,如果你自己是一个炒股高手的话,最佳的模式还是直接自己炒股,连管理费都省了。但是,亏了钱只能说:“自己是价值投资者了”,不像基民亏了钱还可以骂基金经理。

大家看了这个图有啥想法,欢迎留言!@喜胖不胖 @望京博格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