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海美中游

文/宋庆华

天地之间有大美,大美无言更生趣。生趣是因为人人知道美,甚至大呼小叫赞太美,可要细细说来却又不知美在哪儿,且争论不休,纠结起来一时半会弄不清楚,干脆一言以“拒”之:搞不懂。


【资料图】

有人欣赏画,翘起大拇指赞:太像那山那水,跟真的一样;有人莅临山涧叹曰:风景如画,这片景美得像画儿一样。自然山川与临摹描画到底谁美?谁更美?美在哪儿?

阳春三月,百花绚丽。空气还带着凉意的一天上午,潼南崇龛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菜花地,金黄色的油菜花十分灿烂地绽放,窈窕身姿随风摇曳,如大海的波涛一浪一潮地泛起金波。趁着周末,借着当地举行“菜花节”的名目,一拨接一拨游客踏着轻快的脚步络绎不绝走进花海中间,一下子就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一些个几个女孩子还抑制不住兴奋,惊呼美呀,实在太美。

我们这帮子朋友也在主办方邀请之列。一当踏入花海,男女老少都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一个头发花白身体削瘦的长者对大伙说,此刻朝阳初生,美景还在后头,大家自由自在去欣赏你自己的美吧。

于我而言,曾经来过这块沉寂冷僻但并不荒凉的平坝,原本就是那方土地的原住民不知种植了多少个年头的农作物,是油菜籽就必然要开花要结果,一定会有金灿灿的青春期,结出的菜籽粒粒饱满,榨房出油,香飘十里。不过,这涪江边上一大块肥沃的冲积沙土当季开出一片菜花而已,除了种地人几乎杳无人迹,同样是这块菜花地,如今却是游人如织,人头攒动。禁不住问,这万人蜂拥的人气,热浪翻滚的红火从何而来?当地朋友不无热情地作介绍。十几年前,有位“明眼人”发现这块地数万亩菜花开放格外妍丽,一下子亮瞎了眼,也开了窍,提问中国人什么礼遇最高,有人回答当然是过节了,续问咱可不可以搞一个以菜花命名的节日来感恩大自然赐予的厚土,回馈农民们的辛苦劳作,兴起旅游热改善这穷乡僻壤的基础设施和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提供给周边市民一个赏心悦目的休闲去处。这提议像是泄露了天机,原本是乡民维持生计,一年一度种植获取一定收益的作物,赋予这些平淡无奇的菜花以观光审美的价值,引得八方游客像过年过节一样成群结队来观赏游览,获取美的享受。得民心顺民意的事很快就因陋就简地办起来了,这块冷僻千年寂寂无名的小地儿,又是处于重庆潼南和四川安岳边缘的乡村,没想到因为一片菜花,一夜之间像是过节一样热闹起来。

美景就这一片,美就在这儿,还到哪儿去找美?团队中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不无困惑。

长者微微一笑,不无慨叹,是啊,看见的美就在眼前,想照相的就去花丛中照相,想画画的就去选一景搞创作,被美瞎双眼的就择一地儿去遐想,写诗的就去寻一触景生情的点儿吟诵,习文的就去构思精美的文字,各美其美,不是吗?

人人都赞美的美,就客观地摆在这儿,还到哪儿去寻什么美?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美。长者笑笑说,大伙按自己的想法分头去看吧,午后我们聚一起,吃花卉大餐。

按长者的意思,这个团队的人不一会儿便会消失在花海中。

爱美似乎是人的天然属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美又无处不在,就看你会不会寻觅、发现和挖掘,美、美的意蕴和融认知、概念、认知和理论为一体的美学便从中诞生并演绎,一切的美源于人世间,离开生活的所谓美学皆无从谈起。

日头偏西,游览的人可是流连忘返,主人声声催促才将这帮子朋友请到花海边上的一个“农家乐”,嗮谷场摆开的大圆桌上已经准备好了腊肉香肠、青菜肉汤和煎炒的花卉食物,一行人还未坐稳,顾不上辘辘饥肠话题又说道了菜花。真可谓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菜花。”

主人打开话匣子先作“介绍发言”。

这一大片菜花地就在重庆大城西北边角与四川安岳接壤有一个边远小镇:崇龛。小镇地处川渝腹地沟壑纵横的丘陵之中,颇为难得的一片平坝,从古至今,因为无名山无特产无古迹而清寂无名。崇龛的龛,是指供奉神像、佛像或神位的小阁子或石室,崇敬供神的龛,或多或少有些来头,从当地民间传说往上细捋,再查文字记载,果真有五代宋初年间道家至尊“陈抟老祖”诞生在此,想必当初曾有信徒建神龛将其供诸堂上,无奈时隔1300多年,其故居其神龛已消失得无迹无踪。现今的游人涌动,热闹非凡,完全是现代人抓住了这个噱头,再利用了当地菜农年复一年栽种用于生产菜籽油的菜花,加以适当的人工规划和调剂,使3万余亩油菜基地呈现出中国最大的油菜花太极图案,黄色、紫色、粉红色彩错落搭配,形成花的艺术花的海洋,登上近前的陈抟山或用无人机俯瞰,蔚为壮观,络绎不绝的八方游客赞誉为“七彩花海,鎏金大地”。菜花盛开的花期并不长,当地人抓住花开最美的时间,驱动人们向往过节的心理,以过“菜花节”的方式,宣扬这块最美菜花地,尽管是“之一”也不遗余力地打造仙风道骨的陈抟老祖铜像,以及观景台、风雨廊桥、观光船游诸多项目,拓展和续写陈抟两次受皇帝老儿召见被授“白云先生”“希夷先生”,道学著作等身,有“睡仙”美称,活到118岁是为中华长寿第一人,被道家尊为师祖之类传说,加深人文积淀,厚积美感内涵和吸引力。

呵呵,大家看看,又接续了陈抟老祖的话题,就他的背景,眼前的菜花又与众不同啰。长者接上话题,中气十足颇具磁性的声音响起,开始了他的“主旨发言”。不知是他讲解的水平确实很高,还是大家对这位资深教授的尊重,大家听得专心致志,有的人忘了搛菜,有人停下了酒杯。

美是客观的,像沙漠落日、大海金波、高山大川、奇峰峻岭,不管你认不认识她,她仍旧不管不顾地摆在那儿,但没有人们的认知,她还是美吗?人们对美的感知有早有迟,认识有偏有岐,美之千秋在,认知万人异,就算是著述煌煌的美学大师终其等身巨著,仿佛还是在追问:美在哪儿?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美的东西就是最适合于其用途及目的的东西。”浅显的解释就是有用的即美或者美即是有用的。他的弟子柏拉图作了补充:“美是给我们快感的。”他弟子亚里士多德倡立“自然模仿说”,认为艺术贵乎自然的模仿,凡肖似实物的都是美好的。“艺术贵乎逼真。”实用、快感、模仿,就是人类最早对美的认识,而且这种认知伴随在文学的艺术的哲学的思考里,细细思之,古代最著名的三个美之学说也都极有局限有所偏颇,绝非健全的理性的认识,不过,毕竟是在2400年前,人类的认识尤其是辨析的思考才刚刚起步。有点自虐意味的是,有人考证同时代的中国先知孔子也有一个这样的说辞:“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后人解释为赞美天,赞美无言,但从无言的无限想象中读到赞美,无非是想说中华文明的美学启蒙不晚于西方文明,甚至是源头之一,就像怎么考证也想证明现代足球起源于我们的“蹴鞠”一样,难免有所牵强附会。

近代美学的发展既有共识又在争论的过程中曲折发展,对美的看法如何?德国有真善美合一的说法,亦有美是独立的专门理论。最大的分歧或分类就是“客观论”和“主观论”,前者说美在于客观的外物上,譬如眼前蓬勃盛开的油菜花,后者说美在于主观的看菜花的人心中。说客观的还拟出美的条件和判断美的依据,说主观的认为美不在于物的性质,在于各自的心的感受。这就有点像禅宗里的“风动、幡动、心动”之争,还有佛家寺庙里的敲钟“钟鸣还是撞木鸣”,百姓所言“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之类纠结的难题,按民间说法也就共生共鸣,不可偏废,不可分离。美学再高雅也离不开生活,但美学大师不干了,从学术上各执己见也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德国的席勒提出来“美的主观融合论”,认为美不能只以客观或主观获得,二者同时动方能得到美感。

从古至今,中国文学艺术不乏美好华章和美景图画,从中可以辨析出许多美的结构和许多美的元素,遗憾的是我们没有专门的美学发现、理论分析和研究。近代美学的启蒙和纵深研究,怎么也得推崇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徐复关这些个泰斗级的大师,怎么也绕不过《西方美学史》、《文艺心理学》《美学三书》《美学散步》《中国艺术精神》这些个皇皇巨著,还有许多大师级的作家写出深入浅出高谈阔论美学的文章,细述起来又是洋洋大观。

美在哪儿?美是什么?是物的一种属性呢,还是欣赏者心里一种经验?自古以来没有定论。大文豪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举出近代三四十位美学家的学说,各有专论,各执其说。显性的美,不管是自然的还是文学艺术的,也可以叫做形成共识的美,隐性的美,隐藏甚深、杂处其间、须辨析方能发现,譬如含蓄之美,甚至是否为美还争执不休。

常识告诉我们,美是客观的同时也是主观的,但必须是一件事物在客观上具备美的条件,而欣赏者在主观上亦须具备诸如发现、辨析、审视美的能力和修养,两者齐备,每遇美的事物,“美感的经验”或者说是我们心中“美感的映像”就产生,就会获得愉悦的享受。

美之无言,感应的是人心,受美感动的心声溢于言表,是为不同形式的赞美,或为文或为图,或嗟叹或歌吟,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座中有人作补充,倘若我们没发现美,不懂得欣赏美,不致使外在的物形与我内心的美象交感共鸣而生出情趣,获取心灵深处的愉悦,那么,再丰富华丽的世界在你眼里都平淡无奇,甚至晦暗阴郁,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牢笼。反之,则处处美景,如诗如画。

有人插话,佳句好文皆天成,大美景色乃神赐,除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切美妙的艺术作品都是“天神”假借人之手来创作,崇龛这数万亩造型奇特多彩多姿的花海,全是艺术家和那里的劳作群众的杰作。

全国著名的菜花地好几个,譬如婺源那一片菜花美得无法用语言形容,但潼南的这片菜花地独具个性,那不算陡峭的陈抟山屹立着1300年底座的陈抟塑像不算巍峨高大。无言默视花海和游人,像是想与人讲述一千多年以来的社会变迁江山无限的世态,似绿色腰带一样缠绕金煌花海的涪江清澈荡漾。一座风雨廊桥斜出为游客观花海遮风挡雨还提供最佳的视角,花海中央的好似太极八卦的造型,仿佛陈抟挥笔画成的天图,这一切在蓝天之下展现广袤之美。近观菜花鲜翠黄蕊,摇曳含羞娇态尽露,感之于人,愉悦之情顿生,岂止由衷叫美了得。教授自己被美色陶醉竟戛然而止,将双手合十举至胸前,谦恭颔首。

一阵掌声骤然响起,良久不息,连旁边的菜花都惊讶地咧开了湿襦的花蕊。

不经意间,这顿丰盛的美的“午餐”一直吃到夕阳西下,金黄色的大地披上鲜艳的锦缎,这一片惹人动情的美景怕是要永远铭刻在心间了。

作者简介:宋庆华,警察,偶有文字见诸报刊网台。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