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视存在的问题,但不需要焦虑。

最近对贸易问题,网上流行着一种焦虑情绪。一是说中国出口总体下降,外贸企业不好混;二是说美国对中国贸易下降尤快,“中美脱钩论”甚嚣尘上。

网上流传甚广的一个小帖子,说:今年1-6月,美国对墨西哥进口总额达到创纪录的236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5%,而同期对中国进口只有2030亿美元,同比下降超过20%。帖子又引用某个我们从来没听说但听上去又很高大上的外国人士的话说:这一里程碑式的数字变化,象征着美国贸易发生的变化。


【资料图】

呵呵,墨西哥算不上大国。中国海关总署在进行国别贸易统计数据时,甚至没有单独出墨西哥。但是,宁南山先生做了相关数据统计。根据他的统计,中国对墨西哥的出口,2018年为440.1亿美元,2019年为463.8亿美元,2020年为448.5亿美元,2021年为674.4亿美元,2022年为775.3亿美元。

今年1-6月份,在全国出口下降3.2%(以美元计)的情况下,对墨西哥的出口反而同比增长了6.6%。

大家仔细分析下数据,2021年以来,中国对墨西哥出口剧增,相比2018年,今年出口额甚至有望翻倍。真是墨西哥的内需突然特别旺盛了吗?

我查了下该国历年GDP数据:2018年,1.22万亿美元;2019年,1.27万亿美元;2020年,1.09万亿美元;2021年,1.27万亿美元;2022年,1.41万亿美元。2022年相比2018年,GDP总共增长不到16%,4年时间,平均每年增长不到4%,年化复合增长速度会更低一些。并且2020年还发生了严重的负增长,2021年才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

从上述数据对比上看,很容易得出一个直观的结论:过去几年,墨西哥的经济并没有太大起色,但贯通中美的转口贸易做得相当不错。其实类似的数据,不仅出现在墨西哥。东盟、加拿大,还有你能想到的任何一个跟美国最近几年贸易数据激增的经济体,大体的格局都跟墨西哥类似。拿美国对中国进口数据说事儿的人,要么很傻很天真,要么就是睁眼说瞎话,良心大大地坏。

至于中国对外易总数据,我们更不用悲观了。疫情发生之前的2019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4.58万亿美元,其中出口2.50万亿,进口2.08万亿。

到了2022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则上升到了6.31万亿美元,同比2019年大增37.77%,其中出口3.59万亿,同比2019年大增56%,进口2.72万亿,同比大增30.77%。今年1-6月,中国对外贸易总额2.92万亿美元,其中出口1.66万亿,进口1.26万亿。与去年同期相比,都还是增长的。7月份的数据,有转坏的倾向,但看总体,这几年我们的对外贸易,可以用突飞猛进这个词来形容。

现在大家可能比较担心的是,7月份为什么转坏,以及这种趋势会不会延续甚至进一步恶化。换言之,中国的外贸数据为什么会突然转坏呢?我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疫情红利不再。疫情三年,中国措施得当,在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同时,又保全了国内正常的工业生产,在全世界产业链陷入一片混乱的时候,中国事实上承担起了供应全世界的重任。2020年在全世界经济下滑、进出口贸易受冲击的关口,以美元计算的中国进出口总额反而上升了1.7%,其中出口增长了3.6%,进口微降0.6%。2021年,是疫情最严重的一年,却是中国外贸大放异彩的一年。这一年,以美元计算的中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大增29.8%,其中出口增长了29.6%,进口更是增长了30%。哪怕受人质疑的2022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这三项数据,同比分别增长了4.4%、7.0%、1.1%。现在疫情消退,世界又慢慢地恢复了正常,各国的产业链也在逐渐恢复,中国产业链独撑全球的局面得到了消解。

直白一点,以前疫情的时候,世界各国都不能组织正常的生产,主要靠你中国供应,现在疫情消退了,各国都能组织生产了,对中国的依赖当然会有所减轻。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进出口数据受到一点冲击,难道不是正常的吗?

第二,外需不振。过去几年,为应对疫情,除中国之外的世界各国,进行了史无前例的货币大放水行动。以美国为例,过去三年增发了大约10万亿美元国债,增发量大约是过去二三百年美国国债积累存量的一半以上。三年顶过去三百年。这样的放水,是无法长时间持续的。事实上,2022年美国就发生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月度CPI最高超逾14%,创下近40年来的历史新高。严重的通货膨胀,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美联储疯狂的大动作加息: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内,连续加息十余次,基准利率从0%,迅速提高到6%附近。不仅美国如此,整个西方社会,都大体经历了类似的从大放水到大收水的急转弯过程。

再直白点,市场上的钱少了,老百姓的消费能力跟不上了,甚至发生了很严重的下滑。欧美内需不振的问题,对中国来说,就是外需不振。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进出口数据受到一点冲击,难道不是正常的吗?

第三,国内的经济恢复,也需要一个过程。同样一件事,有人欢喜有人忧。

疫情三年,中国的外贸企业、外贸从业人员,过得有滋有味,生产生活不没有什么影响,反而更上层楼。但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生产生活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的。社会失业加重,普通居民收入锐减。疫情管控放开之后,社会生产生活恢复缓慢。

再再直白一点,刚从疫情中走出来的中国,同样有消费低迷、信心不足的问题。中国与世界同频共振。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经济数据,包括进出口数据有一点波动,受一点冲击,难道不是正常的吗?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无论中国,还是欧美,抑或是扩而广之的全世界,目前的经济大周期都是趋同向下的。这是典型的疫情后遗症。对于中国来说,有问题,但它是正常的。至少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出现严重脱轨的现象。

有问题,我们要重视,但完全没有必要焦虑。只要应对得当,我们自己不犯错,上边讲到的所有问题都不会问题。中国的人均GDP才一万多美元。我们要时刻记住这一点,我们从这项数据中,既能看到责任,又能看到潜力。

冷静、理性、客观,何须焦虑?

2、不要再妖魔化任何行业。

前几年刚开始打压房地产的时候,大家常念叨的一句话是:一鲸落,万物生。意思是,房地产倒下了,房价回落了,市场上的钱就不会再涌向房地产,转而涌向其他缺钱的行业,从而促进其他各行各业的大发展。几年时间过去了,恒大倒了,融创完了,碧桂园爆雷了,全国的房地产市场如人所愿地冷却了,你看到资金流向其他行业了吗,你感受到其他行业的欣欣向荣了吗?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是,房地产冷却之后,房地产链条上的一百多个关联性行业,也都产生了冷却的现象。建材、装修、运输、中介,所有的关联性行业,全都出现了萎缩、低迷,甚至倒闭、关门、跑路的现象。失业加剧,收入减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也都随之大幅下降。生活起居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好像都受到了牵连和冲击。大家突然发现,“一鲸落”之后,“万物生”没有出现,甚至经济还出现了通缩的迹象。

其实,这种现象,不是中国所独有。三十年前的日本,早就给我们亲身做了实验和示范。

1990年代,日本房价达到沸腾的顶点,市场上有“卖掉一个东京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的说法。日本全国上下,从官方到民间,无不认为高房价不可持续,必须把高房价打下来,才能让年青人买得起房。然后在举国讨伐声中,打压房地产的政策一轮又一轮地出台。房价腰斩也在所不惜,无数炒房一族倾家荡产,一生努力付之一炬。

然后呢?三十年过去了,当时认为房价太贵、房价便宜下去就可以买房的年青人买房了吗?三十年前二三十岁的年青人,现在已经五六十岁了。

调查发现,很可惜,这部分人群,该没有买房的还是没有买房。三十年前买不起房子的年轻一代,今天绝大多数还在依靠租房居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因为房价总是跌,一年比一年低,不知底在哪,换成你,你会买吗?持币,观望。再等一年。再等一年。再等一年。于是乎,就在这种“明日复明日”式的等待中,当初青春年少的一代,如今已垂垂老矣。

相反,最近十年,随着“安倍经济学”的兴起和推行,日本奉行零利率政策,不断地向市场大放水。大放水带来的通货膨胀推着日本房价从低位处反弹。在此背景下,调查发现,日本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日本人,住房自有率反而开始不断攀升。“涨价降库存”的戏码,在日本也上演了。你说好玩不好玩?

日本最近三十年的大型经济实验,给我们提供了无比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第一,不要妖魔化房地产,房地产在哪个国家都是支柱产业。尽最大努力,实施市场化运作。房价涨,增加供给;房价跌,减少供给。就这么简单。天下所有经济学汇总到一起,可以支撑起一座常识性天平,天平的一端叫“需求”,天平的另一端叫“供给”。经济学,就是研究需求和供给如何平衡与共生的哲学。

第二,信心只可鼓,不可泄。经济学天平的一端叫需求,一端叫供给,但将需求和供给两端联接到一起的,则是信心。有信心,则供需两旺。没有信心,则供需尽失。所以在任何国家任何市场,信心不足,都是最大的雷。无论实体的产业经济,还是虚拟的资本市场,信心没了,就什么都没了。跌起来都会毫无底线。因此,想把经济搞好,首先要把经济中各个环节的信心培育好。从这个角度讲,经济学就是信心激励学。

第三,永远记住,要努力地做大蛋糕,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一块蛋糕,两个人分,想公平,就必须把多抢占蛋糕的那个人已经抢占过去的蛋糕拿回来,强制实行二次分配。原来少分的那个人确实是快乐了,但拿出蛋糕的那个人肯定会很不爽。公平的本意是要让所有人都快乐。有人不快乐,显然这违背了公平的本意,不是最好的分配方式。我们可以尝试用另一种方式来进行分配。再做一块新的蛋糕,在分新蛋糕的时候,尽量给以前分得少的人多分一点,给以前分得多的人少分一点。这样第二块蛋糕分配完毕,两个人手中的蛋糕总量就会大体地趋同。两个人手中的蛋糕都比以前多,这样参与分配的双方都能感受到财富增加的快乐。因此,经济问题,一定要多做加法,少做减法。

第四,利用“货币幻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目的就一个,让人们感觉自己越来越有钱,让人们感觉未来会越来越好,让人们敢于出手消费和投资以成就未来更好的自己。只要有希望,预期好,没有人愿意躺平。

3、我们需要释放一下有钱人的消费。

经济不好,就得想办法刺激消费;消费好了,生产就会慢慢地好;消费和生产都好了,经济也就跟着好了。如果认可这个逻辑,那么繁荣经济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首先要刺激和培育好消费市场。这些年,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有一种十分不好的观点和倾向,就是为了追求一种表面的、片面的公平,有意无意地歧视、打压、抑制、甚至取消有钱人的高端消费。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的结果是,大家什么都不干。都躺平了,经济怎么会好?所以,要想刺激消费,培育好中国的消费市场,我们一定得做好各个阶层的消费刺激,当然也包括有钱人的消费释放工作。甚至我们可以旗帜鲜明地说,让有钱人舍得花钱勇于消费,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首先,让有钱人舍得花钱勇于消费,可以更好地刺激经济的增长。

没有贬低和看不起普通人的意思,但客观地说,购买一套别墅和购买一套鸽子笼,对市场的拉动作用是不一样的。一个富人的消费能力可能会十倍、百倍、甚至千倍、万倍于一个普通人。而且,拥有100元资产、1000元资产和拥有100万元资产、1000万元资产的人,真实的消费需求是不一样的。一个健全完善的消费市场,应该全方位地满足不同阶层人的消费需求。

这是客观现实,也是经济学常识,我们应该尊重这个现实,然后依据经济学常识,利用好这个现实。漠视或否认客观现实和经济学常识,主动打压、抑制、甚至取消富人的高端消费,对拉动抬升市场需求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你正视不正视,承认不承认,都无法抹掉一个基本的事实:高消费可以促进市场需求,从而扩大生产和就业。让有钱人舍得花钱、勇于花钱,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生产和繁荣、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其次,让有钱人舍得花钱勇于消费,可以增加政府的财税收入,完成二次分配,真正促进社会公平。

有钱人的消费需求,小头是普通的生活日用品,大头是稀缺贵重的奢侈品。你以为北上广深的别墅都是普通人居住的?几千块钱一瓶的贵州茅台都是普通人喝掉的?几万几十万的名牌包包都是普通女人拿去炫耀的?几百万几千万的豪车都坐在普通人家子弟的屁股下边?别以为不让有钱人买不让富人消费就是公平,钱是人家的,在不违法不违规的前提下,人家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最好的办法,就是给这些奢侈品多征收一点消费税。通过税收的方式,合理合法地把钱从有钱人的腰包里掏出来,增加政府的财税收入,然后政府再把从有钱人腰包里掏出来的钱用于二次分配。比如可以多投资公共设施,多搞点社会福利项目什么的。这难道不是提升民生和社会发展水平吗?

换个思路,让有钱人有地方去消费,让政府有地方去收税,让普通老百姓有地方去享受社会福利。这才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为什么不多做呢?

再次,让有钱人舍得花钱勇于消费,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有钱人的消费可以刺激高端和奢侈品行业的发展,而这些高端和奢侈品行业的工作,通常需要更高技能和更高附加值的劳动力才能完成。显而易见,高端消费可以创造更多高薪就业机会,从而培养更多富裕的中产阶级。其实有钱人的消费,不仅可以创造更多高附加值的工作机会,培育中产阶级,也可以带动更多低附加值的机会,服务于更多普通人。茅台酒再贵,它的生产工人、搬运工人、清洁工人、销售工人,都是普通人。顺着产业链再往前捋,种高粱的农民、看门的保安、食堂炒菜的师傅,也都是普通人。从这个角度讲,谁能喝得起茅台酒,谁愿意多消费茅台酒,都应该欢迎,都应该鼓励!因为消费茅台酒,可以让茅台酒上下游所有产业链上的普通人都跟着受益。

最后,让有钱人舍得花钱勇于消费,才能给有钱人创造出栓心留人的宽松环境,有利于繁荣和培育国内市场。

十几年前我去沈阳,到沈阳的一处高尔夫球场观光游玩。球场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平时来这消费的,主是像我这样的观光客,但每逢周末,来这消费的主要是日韩游客。为什么呢?因为沈阳的消费水平比日韩明显要低。日本人韩国人周五坐着飞机到沈阳,大手大脚地玩两天,周末再飞回自己国家,全程的花费也比在日韩国内花费要低。整个过程,中国人赚了钱,给很多普通人创造了就业,日本人韩国人省了钱,享受到了毫不逊色于他们国内的服务。你看,这是不是就叫皆大欢喜?

更重要的是,日本人韩国人来久了,是会对沈阳产生感情的。很多生意在打高尔夫的过程中可以商定谈妥。所以日韩商人在沈阳当地做生意的,当时并不少。

很久没去沈阳了,我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情况。不论什么情况,我们都应该建立起一个基本的观念和立场:努力吸引外国的有钱人到中国来进行消费和投资,而不是相反,别老是让外国吸引走我们国内的有钱人去国外消费和投资。再说一遍,有钱人和普通人的消费需求是不同的,想留住有钱人,你必须营造和提供出可以栓心留人的环境。

当然,鼓励和刺激有钱人消费,并不是说可以毫无限制。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有钱人的过度消费,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形成巨大的环境压力。奢侈品和高端消费品的生产和使用会对能源、原材料和环境等造成一定的负担,这损害的是可持续发展。同时,有钱人过度消费,也有可能引发社会中某些不满的情绪,引发公众的某种不公正感。当富人过度享受奢华生活而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改善时,就有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不平衡,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扬优抑劣,讲究的是动态平衡、效用最大化。对于有钱人的高端消费,我们可以在政策设计上尽量扬优抑劣,但对其采取漠视否定、甚至一棍子打死的态度,则是绝对不可取的。

普通人、有钱人,都是中国人,他们合理的、正当的消费需求,都是利国利民的。不同层级的不同需求,需要一个包容开放立体丰富的消费市场去予以保障和供应。我们永远也不要做把洗澡水和孩子一块泼掉的事情。

4、学习巴菲特,淡定穿越牛熊。

现在A股从上一轮牛市高点回调,已经差不多两年半时间,很多朋友信心和耐心尽失。我建议身处焦虑中的朋友,花上十分钟,听腾腾爸聊一聊巴菲特和巴菲特的熊市投资。读史可以明智。研究透过去的事,可以帮助我们做好未来的事。努力把别人的智慧装进自己的脑袋。特殊时刻,静心正念,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

从1956年和亲朋好友成立合伙公司开始正式投资以来,巴菲特在资本市场已经叱咤风云近七十年。期间,他经历过无数次的股灾、熊市、波动,比较著名的有:

(1)1970年代初石油危机引发的股市大跌:从1973年到1974年,期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降幅度超过45%;

(2)1980年代初经济衰退引发的股市大跌:从1980年到1983年,期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降幅度约为27%;

(3)1987年著名的黑色星期一引发的股市大跌:发生在1987年10月19日当天,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大跌22.6%;

(4)1990年代初房地产危机引发的股市大跌:从1990年到1991年,期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降幅度约近20%;

(5)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引发的股市大跌:从2000年到2002年,期间纳期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约78%;

(6)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的股市大跌:发生在2008年当年,期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降幅度约近54%;

(7)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引发的股市大跌:发生在2020年当年,3月高峰期,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降幅度近38%。

尤其是2020年的这一次股市大跌,距今不过三年多一点时间,很多朋友应该还记忆犹新。当时美股因受新冠疫情冲击,发生连续熔断,巴菲特称之为“活久见”,后来也因此被网友戏称为“活久见行情”。

这些著名的股灾、熊市、波动,美国股票市场的跌幅都不浅,少则20%以上,多则约近80%。并且绝大多数股灾、熊市,经历的回调时间并不算短。除了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之外,都是短则数月,长则数年。实事求是地说,美股跟A股的尿性,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但是这些大风大浪,巴菲特都从从容容地走过来了。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我总结了一下,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始终坚持长期投资。巴菲特不是长期投资的始祖,但绝对是长期投资的坚定践行者。他持有美国运通超过50年,持有可口可乐和富国银行超过30年,目前最大持仓的苹果公司,是从2016年开始买入的,从第一笔投资到现在也已经超过了7年。巴菲特投资哲学的核心,就是抱持耐心,选择并坚定持有具有长期潜力的优质股票。他相信熊市是投资的机会,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购买优质企业的股票。在每年的股东大会上,他都在喋喋不休地给听众们重复讲解这些投资的基本知识。

第二,始终坚持逆向投资。“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是巴菲特的名言,现在已经世人皆知。这句名言充分体现出了巴菲特的逆向投资思维。巴氏鼓励投资者在熊市和牛市的两个极端中都要采取逆向思维。他认为,当市场情绪低迷时,恐慌性卖出可能导致机会。相反,牛市高峰时,市场情绪极为狂热,泡沫又能给投资者带来高价卖出的机会。熊市中,他看好那些被低估的企业,认为它们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并在牛市狂热期,对泡沫股始终心怀戒惧。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许多投资者对银行股失去了信心,认为银行股不再有什么投资价值。但巴菲特利用逆向投资策略,选择投资了美国银行和富国银行等一些银行股票。他坚定地认为危机终将过去,并且在危机过后,这些银行都能够迅速地恢复。最后的事实证明,他的决策是对的。危机发生几年后,美国银行和富国银行股价都收复了失地,并且相继创下历史新高。

巴菲特喜欢熊市,喜欢股灾,喜欢在熊市和股灾中,选择那些被低估的企业大举进行投资。嘿嘿,这一点,是不是跟腾腾爸很像?

第三,始终保持冷静和理性。巴菲特的冷静和理性举世闻名,他不受市场情绪左右,在投资决策中坚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强调在投资决策过程中避免受到情绪的干扰和驱动。当年互联网狂潮时,巴菲特认为互联网企业泡沫严重,坚持不做投资,自己的投资成绩也连续几年跑输市场,备受舆论的质疑和嘲笑。“巴菲特已老”成为某些时髦基金经理的口头禅。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大家都清楚了。事实再次证明巴菲特的冷静和理性超绝众人。

不仅牛市如此。在熊市的回调中,随着市场波动和恐慌情绪的加剧,投资者更容易受到氛围和情绪的影响,很容易做出非理性的交易决策。而巴菲特迥异于常人的理性分析及坚持长期价值,使他也获得了远超常人的超额投资收益。

第四,始终坚持自己的投资标准。巴菲特拥有成熟稳定的投资交易体系,在极端的市场环境下,无论熊市还是牛市,他都能坚持自己的投资标准。我在拙著《一本书看透A股》中,曾经详细介绍和分析巴氏的六大择股标准,分别是:

(1)规模够大;

(2)具有被验证了的持续盈利能力;

(3)在负债极少或没有负债的情况下,公司具有良好的净资产回报率;(4)具备优秀的管理层;

(5)业务简明;

(6)具有明确的报价。

通过这六条标准,巴菲特总是坚持寻找那些具备良好经营管理、稳定现金流和强劲竞争优势的企业,从不受市场情绪和短期波动的影响。“无规矩不成方圆”,做人如此,投资也如是。优秀的投资者都应该建立起自己成熟稳定的择股标准,这样在波动来袭时,方能有条不紊,淡定从容。

第五,始终保持合理充沛的现金储备。巴菲特十分重视现金储备,由他主持的伯克希尔公司始终保持着丰沛的现金头寸,尤其最近几年,伯克希尔的现金规模始终保持在千亿美元以上的规模。在熊市中,巴菲特会利用这些现金购买低估的股票,进行各种各样有利可图的投资。应该说,是这些现金储备为巴菲特和伯克希尔提供了安全边际,让他的逆向投资执行得更为顺畅、灵活。我们常说“价值区内应该越跌越买”,股票特别便宜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可以“一眼定胖瘦”,但要想买入,前提是你得有钱。这就叫“有备无患”。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不止一次对众人说:长期看,现金是一项非常糟糕的资产,因为它的长期收益率会非常低,但手中拥有足够的现金会让我非常舒服,晚上睡觉也能睡得很香。巴氏始终保持清醒和冷静,哪怕对现金的观点和态度也充满辩证性。他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现金本身不是好的投资,但拥有现金可以成就好的投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们复盘一下会发现,巴菲特所有成功的投资,都来自于股价便宜时的逆向抄底。

能保证他做到这些的前提,就是他手里始终保存着一定的现金储备。

正因为对上述原则的笃信和坚持,巴菲特在近七十年的投资生涯中,获得了远超市场和同行表现的投资收益。对基金经理们来说,长期年化复合收益能够超过10%,就是世界顶级水准了,而巴菲特的这项数据,长期维持在20%上下。这就是股神,不服不行。

市场低迷、长期熊市、波动剧烈,这些事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应对。巴菲特的成功,给我们如何看待A股眼前的低迷、如何有效应对这种低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参考和操作示范。

第一,坚持长线价值投资理念不动摇。长线价值投资者的核心理念就是购买被低估的优质股票,通过长期持有来获得收益。在市场底部时,焦虑和恐慌情绪不断积累,这会导致股票价格在价值区内也能产生非理性下跌。我们一再强调,市场或股票发生在低估处的下跌,通常都是机会,而不是风险。这时候更应该坚持价值投资,坚持用长线思维来分析和思考问题。

第二,适当分散,滚动操作,降低风险。将资金分散投资于多个行业和公司,可以降低单一股票的风险。当股票市场总是在底部磨蹭时,不同行业和公司的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通过分散投资,我们可以降低整体投资组合的波动性,即使市场整体低迷,仍然有机会通过某些行业或公司的强势表现来获得长期回报。

腾腾爸一贯的观点:组合投资;三五个板块,六七只个股;再看好一只股票,对总仓位占比不要超过20%,再再看好,也不要超过40%。每逢市场下跌、手中又无余钱加仓时,我还会启动"滚动操作"大法,将有限的子弹不断往最优质最低估的地方集中。

第三,保持冷静和耐心。股价短期走的是布朗运动,长期走的是价值运动。

股票市场的短期波动不可避免,并且难以预测。作为长线投资者,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冷静来应对市场的低谷。尽管市场可能会在底部磨蹭,但长期来看,牛熊周期转换是不变的规律,股市最终一定会走出底部,走出向上的趋势。因此,不要被市场的短期波动所影响,坚持终胜思想,保持对自己精挑细逃出来的投资标长期看好的信心。

“你在人生低位处的态度,决定了你未来的人生高度”。腾腾爸的这句话,讲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在讲投资呢?

第四,关注企业基本面,加强分析和研究。股价只是股票的暂时性报价,决定股票价格最终走向的,还是股票背后那家企业的经营。是企业的价值,决定了股票的价值。记住这一点,绝对不要搞错!市场低迷时,加强对企业基本面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增强投资者信心,尽最大可能摒弃市场情绪和嘈声的干扰。

关注企业,主要是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财务状况、竞争优势和未来增长潜力等方面的因素。研究越深入,给企业的估值越精准。通过股价与估值的对比分析,来确定股票的投资价值。如此,通过深入了解公司的价值,我们可以更好地判断是否买入或持有股票。

第五,利用好后续现金流,坚持定投策略。定投策略是分散投资的一种形式。市场在底部磨蹭时,定投策略能够有效降低市场的不确定性。通过定投策略买入股票,我们可以摊平购买成本,尤其是市场低位处的买入,可以在市场回升时让我们获得超额回报。

当然,定投策略的前提,是我们必须建立起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后续现金流体系。投资界有一句话,叫:你在场外赚钱的能力,决定了你在场内持股的态度。熊市末期,市场底部,投资者普遍“亏损”累累,此时还有钱买入的人,都是幸福的人。通常也都是高人。

腾腾爸可能是全市场中,第一个提出投资应该建立场外场内两套体系观点的人。此番观点,已经收录于新书《一本书看透A股》中,这部分内容书里有比较详细地论述,这里不再多说。

总之,市场在底部磨蹭,作为长线价值投资者,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投资原则,坚持分散投资、保持耐心和冷静,通过加强企业基本面的分析和研究,择优而居,坚持到底。同时,建立起丰富立体的后续现金流体系,坚持定投策略,摊平市场的波动性,努力在市场底部、股价便宜时,多积攒一点优质而廉价的筹码,以期获得更好的长期超额回报。

董宝珍说:熊市,是价值投资者的春天。腾腾爸说:天予不取,也是作死。表达方式不同,但基本内涵是一致的。

价值投资是一项长期策略。既然是长期策略,那就不要过分关注市场的短期波动。记住腾腾爸以前常念叨的一句话:永远不要被市场的短期情绪控制!

相信A股,终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印已经上市,一印中发现的错字,二印全部进行了修改,放心买!

购买链接:网页链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