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聊天,他说:“卡叔,今天有人质疑你八年多股市赚十倍这事的真实性,我和他大吵了一架。我说卡叔这个收益率比巴菲特还高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说:“这个,那个,这个,那个,好像也不能这么说呀。”

他疑惑的看着我,然后说:“难道,卡叔这个十倍收益是有猫腻的?”

我说:“猫腻是没有的,但是投机取巧还是有的,我的十倍收益是从2014年牛市开始的那年计算的,而我的投资远远的早于2014年,在我投资的前十年,我的收益率一直都不高,没有详细统计过收益,但可能就是略超银行理财的水平。所以如果把时间拉长,我的投资收益的年化就会大大的降低了。”

他说:“以前是经常赔钱,所以导致到收益率不高吗?”

我笑,因为他完全说错了,在我投资的前十年,我几乎没有在任何一只股票亏损过,不管什么价格买入的股票,不管套的有多深的股票,我都会通过漫长的煎熬,一直等到盈利的时刻才考虑出局。我套的最深的一只股票,是从差不多12元一股的位置一直跌到2元。但是最后我依然是熬到了解套。

和其他投资者聊天的时候,我发现我不是个例,很多投资者,都是盲目的买股票,然后被套,再然后等解套,再再然后换一只股票被套着。

更加执着的是下跌中不停的补仓,把一个轻仓被套的股票补成重仓,运气不好的,买到一只翻不了身的货,从此躺平,就算大涨也撩拨不动他们如死灰的心,因为对他们来说就是亏70%和亏50%的变化。

我从2014年以后开始领悟了一些投资准则。

因为亏,所以不卖的思想多数人都有,且不容易克服。

但是从估值的角度去看,一只标的是否值得买入或者说继续持有,是和公司的经营、行业发展等因素息息相关的,和个人投资者的盈亏可以说毫无关系。

而投资者成本就是一种心魔,把成本当成买入卖出的理由是有问题的,在我看来成本唯一的价值就是,如果套的比较深了,至少说明持仓的股票所处的历史百分位是比较低的。

而更多时候,忘记成本是我们投资者应该领悟的投资道理。

价格的大跌,往往意味着经营环境的改变。两年多前,我重仓博弈了搜特转债下修,93元到96元之间买了不低的仓位,两年后,搜特转债的价格已经跌到了更低的位置,但是这个时刻我已经不再愿意接触了。因为两年前的搜特至少各项数据还看不出太过危险的信号,而现在资不抵债,经营已经到达了危险的地步。即便它未来也存在机会,我也拿的不安稳。

所以外部的环境发生变化,及时的变更投资思路,不再以卖出可能产生亏损为理由,继续坚持持有一个,质量不断恶化的公司。

当投资的标的,跌到低位,他们会更加体现出防守效果,这一点在低价正收益的可转债中体现的更加明显。

我们要懂得选择亮点更多的转债,到期收益率更高、历史波动性更强、正股质地更安全、概念更多、向下空间更小、下修预期更强烈都是不可回避的亮点。标的的元素更多,转债蕴含的价值则更大。

对于低风险投资人群来说,投资不赚钱本身是小概率事件,但是我们的安全边界应该如何设定却是一个学问,过度防御的方式只会使得我们的收益率向银行理财靠拢,可是投资总要有些梦想才对。

所以我认为,最好的投资方式,既不是一味求刺激求高收益,也不是半点风险都不能承受的买最稳妥的品种,我们需要的是在充分学习,充分调研投资品种的背景下,适度的承担风险。在收益率和风险之间寻找一个让自己投资舒服的平衡点。这个点在何处,每个人都不会一样,只能靠时间不断的磨合出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