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结构拆分:产品分类来看,23Q1储能实现超过30亿的收入,软包是稳定的产能贡献,和Q4持平;动力比Q4数量没有差异,价格略有下调。地区来看,外销占比40%左右,和去年全年的占比相比逐步提升,接下来也会稳步提升。
出货情况:23Q1动力储能总出货9.2GWh,毛利在16%左右。储能出货和毛利率都略高一点。净利率3-4%。
(资料图片)
排产:Q1产销率在90%以上,产能利用率80%以上。5月份开始会全面恢复生产,Q2排产比Q1有很大的提升。
Q2的电芯价格降幅:Q2比Q1没有太大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公司在价格高位时以较低的价格和客户达成协议,锁定了售价;另一部分价格联动,现在碳酸锂低于18万,即便再往下调影响也不大。
未来目标与规划:乘用车今年目标市占率5%以上,未来达到两位数。动力储能长期合理的目标净利率为6-8%。今年锂原目标保持15-20%的增长,消费锂离子电池目标保持50%的增长。今年消费电池有不低于120亿的收入目标。
$亿纬锂能(SZ300014)$
22年营收363亿元,同比+114.82%,归母35亿,同比+20.76%,剔除投资收益以及其他的影响,基于超额完成的销售预算目标+公司规模扩大带来的人员增长,主营同比+111.8%。其中,消费电子85亿,同比+23.81%,动力储能276亿,同比+176.63%。Q4实现120亿收入。
23Q1坚持动力+储能+消费三足鼎立的业务结构,得益于行业地位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业绩快速增长。23Q1收入112亿元,同环比+66%/-7%;归母净利11.4亿元,同环比+119%/+35%。
Q1收入增长的点在于动力电池的增加。同比都实现接近3倍增长,环比略有几个亿的下降,主要是价格变化,出货量不变。
储能实现超过30亿的收入,同比+200%,环比持平;软包是稳定的产能贡献,和Q4持平;动力比Q4数量没有差异,价格略有下调。23Q1收入结构和Q4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排产:Q2的5月份开始有比较大的改变,现在材料价格趋于稳定,产线调试状态良好,5月份开始会全面恢复生产,排产比Q1有很大的提升。
收入的构成看,外销占比40%左右,和去年全年的占比相比逐步提升。一方面储能业务的拓展,另一方面动力会有出口的业务,整体看,出口的比例接下来会稳步提升。储能终端客户以外销为主
少数股东损益绝大部分是软包电池的业绩表现,其他良好的表现基于公司高质量生产的方针,得到了国内主机厂的好评。报价方面,客户允许公司有合理的利润率,公司质量提升也节约出来了一部分利润。
绝大部分是产能投资相对应的爬坡产线前期头投入的市场成本、调试、人工培训、研发费、财务费用的补贴、贴现。Q2预计和Q1持平,23年全年每个季度差不多。这个补贴兑现的前提是公司按照计划完成目标。
Q2比Q1没有太大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公司在价格高位时以较低的价格和客户达成协议,不会再继续联动,锁定了售价,前期高位时公司承担的损失再未来客户回承担;一部分价格联动,现在碳酸锂低于18万,即便再往下调影响也不大。公司对于材料的锁定以及成本的把控已经做好准备。
乘用车今年的目标市占率是5%以上,根据客户的情况来看,这个目标可以实现。广汽回是核心的代表,小鹏、合众会持续供应。还有一些客户也会陆续看到装机,信息的反馈有1-2个月的延迟。公司有信心完成。未来要达到两位数的市占率。
需求没有那么悲观,锂价下跌后客户提货推迟,想观望价格。接下来会恢复正常,公司不会下调出货。售价有调整,公司之前已经考虑这个影响, 会通过量来达到收入目标。
年初预期20万以内,预计10-15万会持续一段时间,利好行业良性循环。
自有碳酸锂的产能建设继续进行,公司是自用,自给率有要求。
Q1出货量和Q4持平,价格略有下调,有采取促销售价的措施,但不会做过于激进的市场策略,理念是不亏损。目前产能再Q1没有打满,但5月开始所有产线会全部跑起来。
11.公司布局了材料的合资产能,目前来看产能投放节奏如何?
投放节奏没有太大的变化,正负极、隔膜今年会陆续投产。恩捷湖北荆门的隔膜前两天设备进场,预计2个月投产;华友红土镍矿今年下半年投产,按计划推进。
年初大圆柱预计Q3小批量出货,根据订单情况来看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否Q3出货要看接下来的工作。大圆柱+大铁锂是公司大方向。
和年初一样,没有大的变化
总出货9.2GWh,毛利在16%左右。储能出货和毛利率都会略高一点。净利率差不多3-4%。
希望逐步向好,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如果材料不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我们希望动力储能做到6-8%的净利率(长期合理)。整体看今年的首要任务是持续提升市占率,不排除有激进的市场策略。
锂原希望保持15-20%的增长
消费锂离子电池目标保持50%的增长
今年消费电池有不低于120亿的收入目标,Q1有20亿左右的收入。
锂原电池前期受到碳酸锂高价的影响,公司也做了让利的行为,Q1毛利率比去年Q4略有下滑(1-2个点),但现在成本趋于稳定。
今年战略:动力储能以市占率优先,消费、锂原逐步修复,为动力储能保驾护航。
大储、户储、电网都是发展方向,和主要客户有合作,落地后有进一步的拆分。今年有接近40gwh的储能产能释放出来,我们希望可以满产满销。
主要的产业链投资第一阶段已经告一段落,更多的会侧重在锂矿,如果有合适的资源会进一步跟进。
思摩尔Q1同比-49%,原因是产品结构发生变化+期间费用的增长导致,我们的投资收益也有下调。全年没有给出指引。关联交易来看,电芯采购量相比于去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一是销售额增长的预期,二是做其他新产品的开发,我们还是看好的,我们现在是财务投资,对日常经营不太了解。会做一部分减持但一直没有动,如果其他产能投资需要资金的话可能会减持。
乘用车拿到了很多客户的需求,陆续在出货,未来会从装机数据中看到。目标今年做到市占率5%以上。
这个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不是Q1才有。储能不同于动力,长期订单价格不会变化。材料价格稳定利好电池厂。
明年年底才出来,第一个工厂是荆门60gwh,还在基建,要到24年年底才量产。
大运和其他客户的验证情况都很顺利,目前样品交付20多万只,验证结果明显优于同行,持续按照项目节奏进行,受控且顺利。
今年来看绝大部分会维持。明年的情况要看产能建设进度和爬坡进度,节奏不发生变化的话还会有。
25.上游原材料的Q1比较差,给电池厂让利。Q1公司电池业务的盈利能力没有很好的展现,是因为整体原料库存周期导致的,还是溢价能力没有很强,没有传导给下游导致的?
按生产周期来看,我们22全年存货周转天数是72天,Q1是79天。材料采购到生产出来要40多天,电池稳定30多天出库,70-80天是稳定的周期。我们现在用的原材料成本是Q3末、Q4的,材料降价对电池的影响有滞后,往后盈利趋势向上。
看材料厂的盈利不能只看Q1,他们在材料高位时拿到了更多的利润,在材料下跌的过程中让利给电池厂甚至主机厂是很正常的事情。材料继续上行会导致消费者不买单,不利于产业链。
更多的储能板块还是和国内的客户合作为主。海外在开拓。以往产能有限,优先战略客户,23年产能逐步释放,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结构会发生变化,可以促进储能业务向好。
现在优先保国内,随着产能释放再满足其他客户需求。
整个消费业务需求都在向好,细分领域订单都在增长,未来都会尽量满产。需求都在,只是去库存有周期。
Q1产销率在90%以上,产能利用率80%以上。
产能投放Q1略有放缓,Q2开始会逐步加快。
以我们的技术为基础给客户做开发,但也不会盲目跟随客户的标准,基于成本的考虑,有些圆柱基本可以做到共线生产。
存货净值有7亿的减少,从周转天数和金额来看,我们还是在正常生产。公司在材料下行的阶段做的最主要的工作是去库存,也有效果。资产减值损失是按照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比较做出来的。
Q2如果材料价格没有大的变化的话,这部分的影响会比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