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在47元被套牢)

前三轮周期中,当猪肉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在高位达到拐点时,猪肉价格从底部反转。背后的逻辑是当猪肉价格在低谷时,猪肉企业普遍亏损,但行业刚开始亏损时猪企有足够的现金流维持运转,只有亏损持续大约一年后,行业中多数企业现金流短缺,被迫减少能繁母猪和后备母猪,增加仔猪出栏量回笼现金流,十个月后肥猪供给逐渐减少,猪价开始缓慢上升。(前两次猪周期猪价底部区域和资产负债表顶部区域持续了两年左右)

所以当猪肉价格在相对低位且猪肉行业资产负债率在相对高位时,就是猪周期的底部区域;而资产负债率出现拐点时,就是猪肉价格出现拐点的时候,二者偏差不超过2个月。


【资料图】

21年平均资产负债率上升一个层次主要原因是猪企负债扩张迅速,其次是因为猪价在21年暴跌至10元/kg,所有猪企都大幅亏损,导致资产负债率迅速抬高。

2023年初上市猪企的加权平均资产负债率大约在66.68%左右,较22年半年报的73%+有所下滑。2022年1月资产负债率见顶至拐点出现耗时约半年,大约7月份左右拐点出现,同时猪肉价格上升,2023年1季度所有猪企都是亏损,资产负债率略有上升,等下一次资产负债率下降时也许就是猪价上涨的时候。

牧原的股价与猪肉价格的正相关性较强,但在22年7月时牧原先于猪肉价格下行。从第二张图可以看出猪肉板块的运行和牧原几乎一致。

美国养猪行业规模化进程与国内不太一样。美国的养猪产业链中,屠宰端的集中度最高,早在1990年美国屠宰厂CR30已经占据80%的市场份额,2020年simthfield、JBS、Tason三大屠宰场占据美国屠宰份额60%,而中国市场中双汇、牧原、雨润、天邦四大巨头占据2.5%的;中国养猪产业链中目前是养殖端集中度最高,2022年养殖端CR20占比达到24.2%。

所以美国是从屠宰端往上游养殖端进行收购扩张,屠宰加工企业以合同生产方式 向大型养殖场协议采购或自行投资建设及收购养殖场,而国内是从养殖端向下游屠宰端扩张,一般是自建屠宰场。

美国养猪业集中度上升过程中,主要是中小型猪场(100头以上,2000头以下)的淘汰量最大,小型猪场仅淘汰2万2千个,中小型猪场淘汰了3万6千个左右,大型猪场(5000头)以上的猪场是在增加的。

我国养猪业集中过程中,主要是小规模养猪户逐渐被淘汰,中大型养猪户和猪企占比越来越高,到2022年500头以下的养猪户占养猪份额已经下降到了30%,我觉得这跟养殖模式有关系——美国养猪产业中,公司加农户的合同式生产是美国的主流生产模式,1992 年 合同养殖的出栏量占比仅占全产业的 5%,2015 年则已经达 69%;虽然我没找到我国的自繁自养比例数据,但上市猪企牧原持续扩张会导致自繁自养比例上升,且新希望、正邦等企业都在扩大自繁自养的比例,所以总体上自繁自养比例应该是上升的,而且20年之后自繁自养与外购猪仔的利润差异越来越大,散户很多也转为自繁自养。

在2002年以后美国的猪周期时长从原来的四年延长至了八年,但震荡幅度并没有显著减小。我国养猪行业集中远未完成,当下猪周期仍然是4年。

《牧原——未来的万亿猪王》《关于牧原的一些零碎认知》

《巨星农牧——小规模高成长》

《天康生物——小而全的新疆猪企》

《关于温氏的零碎认知》

《关于新希望的零碎认知》

#今日话题#@雪球创作者中心@今日话题$牧原股份(SZ002714)$$温氏股份(SZ300498)$$新希望(SZ00087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