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上交所将召开沪市金融业专题座谈会,促进金融业估值提升。有一个词叫“市值管理”,风靡于2015年,消声于2018年,2015年前后的“市值管理”目的主要就是抬高股价,用于高价增发并购资产,当年参与的主要是民间资本,“市值管理”一词并不是一个见得光的说法。当下“市值管理”被拿到台面上开会,属实意外。

金融业估值提升的后续一定是定向增发、配股等股权融资手段。拿银行业来说,银行的利润来源有两点:净息差与非息收入。当银行的留存利润无法匹配其资产负债扩张时,必然就需要通过融资补充资本金,而最有效的补充资本金的手段就是增发、配股、永续债,以上三种手段如何将原股东的利益最大化,那必然是提升估值,稀释少量股权,融入大量资金,和2015年民营企业并购潮的目的如出一辙。

净息差:银行让利于实体的说法已经提了很多年了,净息差不断被压缩,而近几年的社融增速与M2增速均处于较高水平,众所周知,贷款的投放是会消耗风险资本的,包括信用债、地方债、同业存单等资产都会不同程度的消耗风险资本。理论上当前的净息差水平,无论你是何种质地的银行,都无法仅仅通过留存利润补充的资本金满足资产扩张的需要。这个时候就需要提到非息收入了。

非息收入:历史原因,中国的银行是分业经营,国外的银行是混业经营,这就导致了中国的银行非息收入占比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可能几乎没有非息收入,我曾经研究过A股的上市银行,除了招商银行能够实现内生性扩张(不依靠外部融资),其他的银行逢发展必融资,经常看到有人说A股银行分红率5%以上,为什么估值还那么低呢,那是因为如果算是股权融资稀释部分,实际分红率并不高,且A股银行的自由现金流仅限于分红的那部分,其他的利润必须要留存补充资本金,用以满足资产的扩张。

银行的贷款犹如黑匣子。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的银行估值水平普遍偏低,银行天生高杠杆受人诟病以外,贷款质量的不透明也是导致估值较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我经常说银行是一个风险后置,利润前置的行业,风险需要2个以上的贷款周期才能够较为充分的暴露,即使在风险暴露初期,也能够通过各种技术化处理掩盖其真实的贷款质量,因此银行如果在一个经济环境下行,高速扩张的阶段,我们是很难分辨出哪些银行是真的挣了钱,哪些银行是挣得账面利润。

银行的出生决定了经营质量的好坏。银行属于间接融资,银行的利润实际上是整个社会运行的一个成本,当一个地区GDP只有5%时,银行3%的利润率就显得格格不入,全国性银行就那么几家,大部分银行只能耕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地的收成不好,地租自然也收不到多少。

强行拔高部分企业的估值未来必将导致整个A股资源配置功能的失衡。

$中国银行(SH601988)$$招商银行(SH600036)$$中国平安(SH601318)$

@今日话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