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曾耀湘(商洛学院)

“不要报中考,我们照样给你毕业证。”近日,江西某中学班主任要求本班学生放弃中考事件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18日,南宁市教育局发文回应:经调查此事属实,已督促属地教育行政部门及涉事学校积极与家长沟通,妥善处理此事,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6月19日《人民日报》)

从古至今,有过“劝学”的美谈,但类似这种老师直接劝告学生放弃考试的情况,似乎并不多见。考试,作为检验成绩的手段,本就是一名学生拥有的最大学习权利,更何况是像中考这样极其重要的考试。因为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所以要求自己的学生放弃参加中考,这样的行为未免过于荒唐。

当然,对于班主任和学校来说,他们的想法可能很简单,就是把这些所谓的“差生”从中考名单中剔除,来提高班级和学校的升学率,这样一来就能提高学校的名声,来年就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求学。对于那名放弃中考的学生来说,在老师的鼓动和毕业证书的承诺影响下,原本还想拼搏一番的心也许就彻底沉了下去。这看起来似乎两全其美,老师学生各得其所,实则却是老师漠视良知,仅凭功利化的目的便选择剥夺学生权利,践踏学生尊严。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圣地,本就应服务于所有学生而非少数群体,本就应平等地向每一位前来求学的学子传授知识,培育人文精神,以此让他们在面对人生困顿时心中有足够的勇气和底气。部分学生正是因为成绩不够好,所以才更值得老师去鼓励和支持,他们才有可能努力学习,奋勇前行。如果所有学校都是这幅作派,那么是否意味着所有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都可以直接被放弃,把精力和资源一股脑地往那些优秀学生身上砸?那这样的学校,还能被称之为学校吗?还能担当得起启蒙心智,教育大众的责任吗?

教育一旦功利化,就极易走进误区。在这种不正之风的影响下,学校、老师容易把学生当作教育流水线上的产品,有用则宠之,无用则弃之;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学生的价值观容易发生畸变。如此一来,何谈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拥有着健全人格的人?恐怕无论是对成绩好,还是成绩差的学生而言,功利化教育都绝对算不上是件好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知识能够通过口头传授,品格却需通过身体力行来传承。

可以预料的是,如果这件事情没有在网上被曝光,这名弃考学生没有得到后续有效的沟通,他的人生有可能从此走向另一个拐点。以后每当遇见挫折和坎坷之时,他可能第一时间会先否定自己,想到的会是放弃。不被认可、不被重视、不被在乎的梦魇可能在他的人生路上难以挥去,这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教育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捧出多少张名校录取通知书,而在于捧出多少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不在于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在于是否让每个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对于教育者而言,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荷叶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的保护他们幼小的心灵。用爱的春风去吹拂,相信无论怎样的荆棘,都会吹出浓浓的绿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