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李文学):大嗓门的窦乃兴喜欢干大事,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他用了三个大动作,把全省最大的行政村——蔬菜村,打造成全省最大的村级蔬菜生产基地。
窦乃兴在大棚里采摘西红杮。受访者供图
(资料图)
蔬菜村曾经叫美好村,虽名叫“美好”却人多地少,收入低,用窦乃兴的话说,“离美好还有那么点间隔”。1986年,28岁的窦乃兴当上村里的领头人后,考虑到波浪河两岸沙土地合适栽培蔬菜,但乡民仅仅种点大田蔬菜补助家用,就做出了榜首个大动作——建造棚室栽培反季节蔬菜。
由于建棚室初期出资大,乡民们都比较犹疑。为了做发动工作,窦乃兴喉咙肿得说不出话来,满嘴都是大火泡……窦乃兴决议冲在前头,带领几户乡民在自家地里首先扣棚,用地膜防寒,夜间生火炉加温,比及转春一算账,收益显着高于曩昔的“土办法”。第二年,一栋栋蔬菜大棚就在村里建了起来。
“不能小打小闹,也不能单打独斗。”窦乃兴的第二个大动作便是扩展规划。但凡按统一规范在同一时限内建起20栋以上棚室的,每个温室补助1.5万元,大棚补助5000元。村里还建立了蔬菜生产合作社,处理了菜农的栽培技能和蔬菜出售难题。
村里先后从以色列、荷兰、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入蔬菜新品种;出资1000多万元,建立蔬菜经销公司;建成占地3万平方米的蔬菜交易商场。
为了拉动周边蔬菜工业开展,蔬菜村自己出钱赞誉其他城镇的栽培示范户。就连村里请专家办的蔬菜栽培培训班,也吸收了许多周边村镇的栽培户。在蔬菜村的带动下,海林市蔬菜栽培完成了工业化、规划化,蔬菜村也成为具有10个乡民组、1935户人家、6873名乡民的黑龙江榜首行政村。
现在,窦乃兴的愿景开始完成。蔬菜村现有菜田面积6500亩,建有棚室3000多栋,年产各类精品无公害绿色蔬菜1.1亿斤,产品不只销往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还远销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外销8000多万斤,完成收入1.4亿元。自2020年起,蔬菜村接连三年被评为“全国村庄特色工业产量亿元村”,上一年又被评为“超亿元村”。
在从“种得好”向“卖得好”改变的路上,窦乃兴又做出了第三个大动作。“有一年西红柿价格跌得凶猛,许多菜农就想赶忙卖掉止损。经纪人告诉我稳住,再挺两天价格就上来了。公然,几天后价格从四五毛钱一下涨回到了近两块钱一斤。”窦乃兴看到了经纪人带来的优点,决议联合利用好这支把握最新商场行情的部队,除了和他们做朋友,还定时对他们进行赞誉。
就这样,40多年做了三个大动作,窦乃兴把蔬菜村的农家“小菜园”变成了农人致富的“大财路”。
外销的蔬菜在商场等候拉运。受访者供图
“现在的日子才叫真美好呢。”刚刚卖完100斤韭菜的张建华正在给西瓜苗洒水,在蔬菜村种了一辈子菜的她仍干劲十足。她家有9个大棚,一年净收入15万元左右,而在今天的蔬菜村里,这个收入顶多算个中游。
在南边打工多年的于子富回到村里后,娶了个特别能干活的媳妇,小两口跟着爸爸妈妈学了两年,之后就弄了13个大棚,净收入比打工时多了五六倍。他们购进了一整套的农机具,还在周围的县城全款买了高楼。本年小两口计划再改造几栋大棚,大干一番。
村里白叟也享用到了致富的盈利。起先,村里只为80岁以上的白叟发放日子补助,但近年来年纪门槛越来越低,从80岁到75岁再到70岁,一向降到现在的65岁。每当重阳节,村里便为700多位65岁及以上的白叟发放日子补助,每年发放近50万元。
“下一步咱们还要改造建造先进规范棚室,加大扶持力度,持续拉动周边村镇,把蔬菜栽培工业持续做大做强。”66岁的窦乃兴又在为蔬菜村孕育新的“绿色希望”,下一个大动作行将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