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青侨阳光(P000385)$3月报,部分节选~

随着3月的落幕,多数医药公司都以披露2022年度业绩。基金组合持仓的创新药械标的,作为整体的业绩也基本符合预期,与港股18A公司的整体表现一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8A公司,是指通过联交所为未盈利biotech专设的18A上市通道实现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下图是按我们统计的已上市18A biotech公司产品营收变化情况:这批公司的合计产品营收,2019年还只有44亿元,到2022年就已经增长到了255亿元,过去3年每年增速都超过了70%。

在2022年疫情反复影响诊疗总人次的背景下,仍能实现预期的营收高增长,暗示了创新药械在医疗终端的旺盛需求。在可预见的几年内,创新药械的终端需求预计都将维持高景气。

本基金以港股医药股为主要方向,2022年上半年港股医药股跌幅很大,我们的理解,核心压制因素是“美联储加息速度超预期”与“中国经济前景不明”。这两大因素在2022年Q4前后得到明显缓解:2022年9月美国通胀见顶,随后逐月回落,美国通胀回落削弱了美联储继续激进加息的合理性;2022年11月中国调整疫情防控政策,随后数月迅速过峰,中国防疫解封显著改善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期。

两大核心压制因素的逆转,促成市场信心的修复,2022Q4以来港股医药股整体表现强劲。在连续数月的大涨之后,港股医药从2023年1月起开始回调,但这样的回调可能是良性健康且必要的,因为螺旋前进的信心修复过程可能会更夯实、更持久。1月份以来的回调,并不影响我们对中周期向上的预期:

a、美国通胀压力继续回落——自2022年9月到2023年2月,美国月度CPI/核心CPI分别为8.2%/6.6%、7.7%/6.3%、7.1%/6.0%、6.5%/5.7%、6.4%/5.6%、6.0%/5.5%,已经5个月份连降,加上硅谷银行等银行破产冲击,限制了美联储的继续激进加息的空间,成长型风险型资产的估值压力或可逐渐缓解。

b、中国经济预期明显改善——2023年前2月中国社融规模和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保持高增长,IMF、OECD、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相继大幅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加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变化,都在交叉印证和暗示着中国经济的显著回暖。

c、医药蓄积需求快速释放——2023年1月份,医保基金在春节因素和新冠干扰下仍然实现了21%的支出增速,暗示过去3年被压抑的择期手术等可选需求有可能在一季度得到快速释放,加上医保结余相比历史有明显富余,预计2023全年医药行业都会维持较强景气。

d、医药估值仍处历史低位——以我们覆盖标的和基金投资标的为例,它们的最新估值相比历史均值仍然有大幅低估,仍然有明确的修复动力与上涨空间。

疫情3年冲击下,国内居民风险偏好大降,导致储蓄存款余额从2019年底81万亿增至2023年1月底的127万亿,短短3年增加46万亿增幅超过50%,意味着市场不缺增量资金来源,缺的是投资人的信心。而考虑到上述4点逻辑,以及中国政策重心重新回到经济建设,预计未来一定时间之内,企业的经营表现和居民的投资信心可能都会有持续改善,为资本市场的潜在表现提供重要基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