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非鱼
01 |PPI与CPI增速双双跳水
4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3月份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和消费者指数(CPI),这两个指数是反映市场物价变化的指标,也是反馈市场通胀与通缩情况的关键指标。
先看CPI,CPI是物价指数,有人也将其视作穷人指数、生存指数,主要反映中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成本压力。如果超过3%,则中低收入人群会比较难受;如果长期低于2%、甚至1%,则可能意味着通缩。
从上图走势可以看到,2月份CPI同比增速已经降至1%,3月份直接低于1%,只有0.7%。环比下降了0.3%。
(资料图)
这意味着短期物价在下降。
而物价下降,无外乎三个因素,要么供应增加,要么需求下降,要么两者同时发生。
从PPI数据来看,显然原因是第三个。
PPI指数反映的是工业生产品出厂价格,从上图数据可以看到,这一指数同比从去年10月份开始转跌,在2023年前后跌幅有所收窄,但到2月份跌幅开始扩大,到3月份跌幅进一步扩大。
第一,供应量大于需求量,导致竞争激烈,生产者不得不降低价格以吸引消费者购买。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生产者利润下降,从而影响他们的经营和投资决策,进而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运作。
第二,通缩趋势已经形成,因为价格下降可能是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如失业率上升或经济衰退。
总之,CPI和PPI双双跳水背后,反映的是民众消费积极性不够,经济复苏仍存在不确定性,通缩已经到来。
02 |什么原因?
主要有两个原因:
按理说,我们的印钞机轰鸣声响彻天穹,货币不断增发,应该呈现出大通胀才是,为何反而通缩了呢?
要知道,央行披露的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高达275.52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3个和3.7个百分点。
数据:央行
广义货币是整个货币的供应量,而广义货币的增速,一般被视作印钞速度。
可见,为了推动经济复苏,央行开足了马力。市场上的货币之水非常充足,供应非常充足。
既然货币如此充沛,为何还会通缩?显然,货币没有流入普通民众的口袋,普通民众的收入没有起来,拿什么去积极消费。
钱主要被国企央企和城投借走,用于大基建和为地方城市卖地兜底。
这一点,从2月份的社融数据可以看到:
多增的1.95万亿 ,主要被两个“人”贷走了,一个是实体经济。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82万亿,同比多增了9241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61万亿元。企(事)业单位主要是央企、国企和城投。
另一个是政府债券。政府债券净融资8138亿元,同比多增了5416亿元。
这两者合起来多增了14657亿元,占社融多增1.95万亿的75%。
前两个月我们的出口,以人民币计价虽然增长了0.9%,但以美元计价仍下跌了6.8%。
而对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欧美地区的出口跌幅,更是触目惊心。
内地对香港的出口大幅下降了23.5%,对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的出口,下降均超过了21%。对法国、中国台湾的出口下降了接近20%;对德国、新西兰、英国的出口,下降了14%到16%。
如果把欧盟国家绑在一起看,1到2月中国对欧盟出口同比下降了12.2%(美元值)。
内需没有起来,外部需求又不足,造成工业生产品过剩,这是导致PPI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
而PPI价格持续下跌和出口疲软,又反过来压缩工业利润。
2月份,我们的工业利润已经出现了大跳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03 |会带来什么影响
通缩意味着,钱不怎么贬值,甚至还显得购买力在上升。这时候大家就不会愿意投资或者消费,因为投资有风险,晚点消费购买力更强。通缩到来的时候,大家都会捂紧钱袋子,经济的车轮会逐步放慢。
说白了,CPI和PPI下降引发的通缩会带来连锁反应,大家更不愿意消费,更不愿意投资,更愿意存款,捂紧自己的钱包。
这时候,官方需要采取措施,刺激消费。因为只有消费起来了,各类商品能卖得出去,才能推动工厂的运转,才能提升工厂的利润,才能推动就业和经济复苏。
所以,我们看到:
广东、湖北、河南等多家银行也开启了存款降息模式,试图引导民众降低存款,把钱拿出来消费。
在近日召开的国常会上,官方明确表示:
后续必然会有针对性地推动出口的措施发布。
同时,对于楼市,各地可能会有更多促进成交的措施出台。最近一个月厦门、沈阳、合肥、郑州纷纷放松了限购力度,后续救市依旧会是主基调。
尽管我们的降息空间已经不大,但是面对通缩的压力,不排除会动用降息工具的可能性。
总之,面对通缩带来的压力,未来的货币政策应该会更加宽松。
至于能否打破通缩预期,且行且看吧。
@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