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观点

1.中国通胀领先美国的通胀周期大概两个季度甚至更长,但我们上游的价格PPI其实已经通缩差不多两年了。

2.AI可能是一个突破口,毕竟人口的趋势可能很难逆转了。


【资料图】

3. 过去15个月内,M2新增44万亿,但只转换成了资本市场的9万亿增量,还有超过30万亿的资金“蛰伏”在我们经济的各个角落中。

4. 我们依然保有今年可以出现快牛、大牛局面的期待。

5. 当前A股总市值80万亿左右,如果增加了30万亿的增量,就是会上涨40%左右。

4月17日下午,思睿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洪灏、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做客新浪财经直播间,就当前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等热点话题进行精彩互动。

在刘煜辉看来,中国经济正逐步滑入一个通缩的阶段,现在应该大胆地去尝试一些新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比如财政、货币合流,就可以为经济的修复创造一个缓和的空间和时间。洪灏则进一步表示,AI可能是一个突破口。

宏观经济都是在有限的条件里把有限的资源最充分的利用,形成最好的回报。我们国家现在的杠杆率很高,而且在这个高位增长的也比较快。如果我们进行财政货币化的话,其实是没有改变条件的,就是说杠杆率可能会增长的更快。

同时,如果杠杆率过高,即使利率比较低,偿付的压力还是会上升的。就比如目前正进行收益率曲线管理的日本,他们曾表示,所有的日债长端收益率都要低于50bp。但实际上,超过多半的日债的收益率在去年四季度都超过了50bp。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现在的通胀接近4%左右,这应该是近30多年中最高的水平,其中日本上一次房地产出事就是通胀水平达到了4%。

另外,还有人口的问题,日本的人口是已经出现负增长了,而我们国家也出现了这种迹象,当然这有可能是因为疫情的突发因素。所以,我觉得我们国家的财政货币化是有理论基础的,同时对于现在的调整来说也可能是一个最优解。您是怎么看财政货币化的?以及我们应该怎么看待政策对整个经济的长期影响?

所以我觉得,尽管外部风险较高,但如刘博所言,中国经济提前进入了周期底部,或许将迎来下一个向上周期的起点。

明天就会公布一季度GDP、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零售数据等宏观数据,将告诉我们一季度实体经济的表现,解答在政策的帮助下中国经济是否已逐步走出周期底部的疑问。那么让我们拭目以待。感谢刘博的分享,也感谢各位观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