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SZ000651)$
感谢 @LoveKonan
感谢@C4Cire
(相关资料图)
因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这本书没有翻译版本,本人英文阅读能力有限,刚好在网上找到这篇读书笔记,发现非常详实,特摘录转载分享。
《金钱心理学:财富、贪婪和幸福的永恒教训》笔记 1
原文地址链接: 网页链接
· 一、引言
· 二、如何用买卖股票的方法致富
· 0x1:巴菲特的秘密
· 0x2:盈亏同源
· 0x3:巴菲特不做什么?
· 三、寻宝者思维
· 四、把自己当做变量
一、引言
这本书的作者摩根·豪泽尔(Morgan Housel)现在是合作基金会(The Collaborative Fund)的合伙人,以前曾经是华尔街日报的金融专栏作家。
这不是一本讲投资理财技术的书。豪泽尔的特点是他喜欢探索历史的规律,能结合历史和时代背景考察事情。豪泽尔的视角很大,会用数据讲一些宏观的东西,然后探索宏观趋势对个人的影响。这本书也许能让你对投资理财的事儿有一些更根本的认识。
这一章我们说三个道理。
我们先看两个真实的故事。
罗纳德·里德(Ronald Read)是个普通人。他先在加油站工作了 25 年,然后在商店里当了 17 年的清洁工。他过着平常的生活,住的小房子是三十多岁的时候花 12000 美元买的。2014 年,里德在 92 岁上去世。
他留下了 800 万美元的财产。
里德把 200 万美元留给了自己的孙子和孙女,剩下的 600 万美元捐献给了当地的医院和图书馆。800 万美元遗产是个什么概念呢?2014 年全美国有超过 280 万人去世,其中净财产超过 800 万美元的,只有不到 4000 人。
里德没有买彩票中大奖,也没有什么花哨的挣钱方法。他只是不断地把自己微薄的收入投入到股市中。但他并不是炒股。他买了蓝筹股。然后就一直等着。
另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理查德·福斯肯(Richard Fuscone),他毕业于哈佛大学,拥有 MBA 学位,在美林证券担任高管。40 多岁的时候,福斯肯有感于自己已经挣到太多钱,就退休了。福斯肯送给自己的退休礼物是一个18000平方英尺的大房子,其中有11个卫生间、2部电梯、2个游泳池和7个车库。这栋房子每个月光维护费用就要 9 万美元。
但是福斯肯的钱其实买不起这么大的房子,实际上他是借了很多钱。结果 2014 年的时候,福斯肯因为还不起贷款,只好将房子出售。他卖房的价格还不到买入价的 1/4。
这两个人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呢?首先是运气。极端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气。换一个时代和国家,里德的投资策略很可能不会这么成功……但是我估计你能相信,投资理财不全是靠运气。这可能有点像打牌,有相当的运气成分,但是也有一定的技术。
然而福斯肯的故事说明光“懂得”技术是远远不够的。福斯肯很懂技术,如果你有很多钱,他会是你的很好的投资顾问。可是技术对“本人的”金钱决策的作用好像并没有那么大。
现实是有很多特别聪明的人,赚了很多钱,然后像福斯肯这样很轻易地就败光了。像这样的事儿会让你质疑,投资理财是真学问吗?要是一个工程师,只要受过几年训练,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他干活就会干得很漂亮,他不会做出特别愚蠢举动,那为什么理财知识就没有这样的效果呢?
豪泽尔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个人的金钱投资在很大程度上跟心理学有关系。
按理说,你的理财决定应该只跟你的现在和未来有关:你现在有多少可以调用的钱,当前有什么投资选项,你对未来有什么打算,这些都跟你的过去没关系,对吧?
实际并非如此。投资行为跟人的过去经历很有关系,这是因为过去的经历能影响人的心理。
一个人最重要的认识和理念,往往是在年轻时候形成的。这里面有窗口期。
德里克·汤普森的《引爆流行》里提到,人对食物的偏好是在童年形成的。小时候妈妈做的饭菜口味是你最喜欢的口味。哪怕你后来出国了,哪怕在国外生活几十年,你还是最喜欢家乡的味道。一个人对音乐的偏好是在十几岁到二十几岁之间形成的,你在高中和大学喜欢什么音乐,你一辈子都喜欢那种音乐。而一个人的政治倾向是在二三十岁形成的。
萨波斯基在《行为》这本书里也说,一个人童年时候家庭所在的阶层,决定了他感受到的生物学压力,而且这个压力对他一生的性格、行为都有影响。
豪泽尔在书中引用了 2006 年的一项研究,是一份考察了美国消费者 50 年来的金融行为的报告。这个报告发现,人在投资方面的行为,跟他年轻时代的经历非常有关系。这种行为倾向呈现出一种代际特征。
你喜欢投资股票吗?这取决于你对股市到底是不是个好东西的认识,而这个认识取决于你年轻时候,股市的表现。
我们看下面这张图,两条曲线说的都是一个人从 13 岁到 30 岁之间这个认知窗口期内,标准普尔指数的表现,
如果你是 1950 年出生的,那么在你青少年这十几年的窗口期中,整个股票市场是一点都没涨。你从来没听到过周围有谁炒股赚了大钱,媒体也不怎么关注股市。你的成长经历里根本没有股市这个东西。那你三十岁以后,会热心地买股票吗?
反过来说,如果你是 1970 年出生的,那就完全不一样了。在你的青年时代,你目睹股市几乎涨了 10 倍,中间只是偶有波动,基本上一直都在涨!媒体整天谈论股市,你听了很多谁谁谁炒股赚了大钱、没“上车”的人悔之不及的故事……你会更认可股票是非常好的投资。
也许你们那一代人,都会对股市有相似的观念。当然这一切只是个非常粗略的描述,哪一代都有各种各样的人,而且股市在很大程度上是机构、而不是散户驱动的,而机构更理性,也许股市不在乎你对它做什么,但你关心的是你的观念让你对自己做了什么。
再比如说债券,请看下面这张图,说的是美国通货膨胀率,
如果你是 1960 年出生的,在你的青年时代,美元贬值了 3 倍。你的直观感受是物价一直都在飞涨,你会认为把钱留在手里、存银行、包括买低风险但是低利率的债券,都是最愚蠢的行为。
可如果你是 1990 年出生的,你青年时代的通货膨胀率就很低。你根本没见过什么物价飞涨,你印象中钱很保值,你会认为买债券是个很好的选择。
那你说不对啊,这几代人只要看一看对方的数据不就知道了吗?但是那没用。这个道理是你非得亲身经历才能建立深刻的认识。这就好像你很难说服爱听戏曲的爷爷奶奶改听嘻哈一样。
在美国人眼里,富士康在中国的工厂是血汗工厂,应该抵制。可是对很多中国人,特别是从农村到富士康工作的这一代青年来说,那个工作还可以啊!而他们也许无法理解年轻一代中国人,比如说 00 后,为什么不接受那样的工作。
再举个例子,彩票。美国人每年花在彩票上的钱比电影、游戏、音乐、体育、书籍加起来还多。那最爱买彩票的是什么人呢?穷人。美国人大多都不富裕,有 40% 的人拿不出来 400 美元多余的钱。那么收入最低的人,平均每户每年买彩票花多少钱呢?412 美元。
也就是说,这些最穷的家庭,是把家里最后的余钱、把原本可以用于提供安全保障的这一点钱,都拿去买彩票了。你看这有没有点去街头搏命的感觉?这就是观念的差异。
你觉得这种行为很疯狂,他们可能认为这很理性。你过的那种看似平常的生活,像什么假期出去度假旅游,对美国穷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而彩票,却能给他们提供唯一可能的机会。换作是你,难道你不想让生活有个希望吗?你没有经历过人家的生活,就不要轻易评价别人的行为。
还有中国的房价,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70后,80后,90后来说,他们的成长史,几乎就是中国房价不断上涨的历史,所以在这几代人心里,中国的房价永远上涨,几乎成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所以,这几代人的主要投资手段就是买房子。但是对于00后,10后而言,可能正好赶上了国家调控房价,中国房价开始出现区域性分化的阶段,对这几代人来说,房价就不是永远上涨,至少在很多二三线城市而言不是这样。这种代际之间的心里变化,会深刻地影响到他们今后人生的投资组合和决策。
往自己的退休账户里存钱,是你所能做的最简单、最合算的投资。这笔钱可以抵税,而且你往里存多少钱,你的工作单位一般还会按照一定比例给你匹配多少钱。那为什么美国人不爱存退休金呢?
因为“退休”这个事儿,在美国是个新事物。1960 年代以前的美国人几乎就没有退休的概念,绝大多数六十五岁以上的人都得继续工作。社保给的钱一开始是非常微薄的,一直到 1980 年代才给到按今天标准是 1000 美元的水平,这点钱根本不够花。真正让一个年过 65 岁的人能靠退休金生活,那是非常近期的事情。
如果整个社会观念就没有存退休金这个意识,你很难说服一个人去存退休金。
再比如大学贷款。现在美国大学生贷款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有 1/4 的美国人都还在还大学贷款,很多人到四十岁还在还大学贷款。是,上大学很重要。但是如果算经济账,上大学和不上大学的收入水平的差距,可能不够能还上贷款的程度。那为什么人们不惜代价,宁可背负高额债务也要去上大学呢?
因为大学普及是很晚才发生的事情。人们的认知之中只知道大学生厉害,不知道大学生这个身份已经贬值了。这一代人的父辈们可没有还大学贷款的经历。
那咱们想想,现在中国有许多年轻人借贷消费出了问题,有的收入很低却借了几十万,甚至导致家庭悲剧。这是不是因为对中国人来说,借贷消费是个新生事物呢?面对新事物,一部分人会过于保守,该借的也不借;另一部分人则可能失控,不该借的也借。其实是大家都没有经验。
再比如买房。我们都知道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很多独生子女将来一个人会继承三套房。我们完全可以推断,未来房价很可能会跌,也许只有少数一线城市例外。房子将不会是你留给儿孙最好的资产。那为什么人们还是非得买房呢?
也许因为中国人从来没有经历过房价暴跌这种事儿。人们的认知之中房价就不会跌。人们没有过切肤之痛。
二、如何用买卖股票的方法致富
炒股致富只有两条路,
· 一个是靠风险
· 二个是靠“复利”
这一章我们来讨论,炒股的成功,到底意味着什么。
0x1:巴菲特的秘密
豪泽尔是在 2019 年写的这个事儿,当时巴菲特 89 岁,他的总身价,是 845 亿美元。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天文数字。但如果你是内行,巴菲特的投资成绩更不可思议。
在巴菲特的整个投资生涯中,他平均每年的资产增长率,是 22%。
这是一个奇迹般的成绩。没有任何一个理财产品敢承诺给你 22% 的利率。按当前业界标准,敢说 10% 的都是骗子。巴菲特这么厉害不仅仅是他善于选股,而且别忘了他能控股。他能直接影响他投资的那些公司,他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你做不到这些,所以你可别指望 22% 这种级别的成绩。
现在我们做个思想实验。假设在你 30 岁这年,你突然拥有了巴菲特一样的投资能力。此后你的资产就按照 22% 往上涨。我们再假设,你以 25000 美元入市。这笔钱不算太多,但是对一个 30 岁的新人来说也不算太少。你的投资水平这么高,但是人不能只知道挣钱……所以你决定干到 60 岁退休,去享受人生。合理吧?
好,那请问,到退休这一年,你能有多少钱?
答案是 1190 万美元。
这个数字并不高,不够你后半生过上挥金如土的生活。世界上资产超过一千万美元的人有很多,这不是奇迹。
那为啥巴菲特现在有那么多钱呢?因为他真正的厉害之处,并不是能让资产每年增长 22%。
巴菲特不是从 30 岁干到 60 岁。他是从 10 岁开始炒股,现在干到了90 岁。他不是干了 30 年,而是干了 80 年。
巴菲特 30 岁的时候,资产只有 100 万美元左右,折合到今天大概是 930 万美元。在他 845 亿资产之中,有 842 亿,都是他 50 岁以后挣到的。其中更有 815 亿,是巴菲特在 65 岁以后挣到的。
50 岁的巴菲特只是个普通的富豪。65 岁,注意这是美国一般退休年龄线,的巴菲特并不足以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我们再来做一个对比。巴菲特并不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人,众所周知冠军是文艺复兴公司。文艺复兴公司从 1988 年到现在,平均每年的增长率,是 66%。这个成绩是在我的认知之外,我无法想象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没人知道他们的算法。文艺复兴公司的创始人叫吉姆·西蒙斯(Jim Simons)。
那西蒙斯现在有多少钱呢?他大概有 210 亿美元,还不到巴菲特的 1/4。为什么他比巴菲特聪明,钱却比巴菲特少呢?因为西蒙斯 50 岁才找到那个神奇的算法。
所以说回报率难道是个可以指望的东西吗?连巴菲特的、可持续的回报率,都不是他成功的关键。
就这么一个区别。
0x3:巴菲特不做什么?
所以你学巴菲特不能光学他做了什么,更要学他不做什么。豪泽尔列举了几件巴菲特“不做”的事情,
· 巴菲特不会大规模借债。
· 巴菲特经历了 14 次经济衰退,但没有一次让他惊慌失措地卖出股票。
· 巴菲特从来不玷污自己的商业声誉。
· 巴菲特从来不依附一种战略、一个世界观或者一种趋势,他总是在不停地学习,他不会一根筋走到底。
· 巴菲特不依靠别人的钱治理公司。
· 巴菲特没有把自己累死,没有辞职,也没有退休。
简单说,巴菲特靠的是坚持和学习,而不是运气。运气是不可靠的,靠运气也许一时能挣钱,但同样的策略也会让你输钱。
这不仅仅是投资的事儿。一个小说好不好看、一个游戏好不好玩,有时候就取决于其中有没有宝物。真正的宝物往往不是一分钱一分货买来的,而是你搜寻出来的。
四、把自己当做变量
人到底应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是做“对”的事情呢?我感觉当今有些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非常极端,或者说,这帮人想象得很极端。在他们的想象之中,成功就得“努力!奋斗!”,美好的未来必须用现在极端的奋斗换取。
比如有一本常年畅销的,冯仑、张德芬、毕淑敏、柴静等人联合推荐的正能量励志书,叫《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我最近还看到这么一个标题:《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难道说不拼“命”就对不起自己,不想卑微就得放弃快乐吗?我看这种自残式的奋斗不是真奋斗,这是自嗨、是逃避现实的自我麻痹、是把希望寄托给了奇迹力量、是不敢思考、是幻觉式的信仰,当然更可能是那些励志导师胡说八道。
从理论和临床实验上来说,能不能学好一项技能的确并不依赖于你是否热爱这个技能。你只要方法正确,刻意练习,投入足够多的汗水和时间,只要坚持下来就能达到高水平。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明明不喜欢学习也能考上好大学。
但是你不能常年这么干。明明不喜欢,还要坚持不懈常年去做,这不反人性吗?
诚然,了不起的成就都有一些反人性的成分,以前唱戏的说“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是有道理的,有志向的人是应该对自己狠一点,但是这里面有个度的问题。什么事儿都得适度才好。你的模型不应该把人生设计成泾渭分明的前后两部分,说我前半生专门奋斗,后半生才能享受:那都是想象,没有人真是那样生活的。
把自己也当作变量,把自己的情感和爱好也当作优化指标,我们会活得更有精神、更有意思、更有意义。延迟满足不是让你回避满足,推迟享乐不是让你推迟好几年。快乐的人从来都不是挣够了钱才快乐,而是从小到大不管有钱没钱,每天都很快乐。英雄豪杰不但要敢于吃苦,更要敢于快乐。
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保留美好人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