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1月份开始,我国的宏观经济,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生产恢复的速度大于消费恢复的速度”, 这个矛盾造成的后果,生产过剩,商品积压,企业一季度盈利快速下滑。将这个矛盾量化,就是CPI走势:

虽然会议明确经济复苏强于预期,但现实的数据明摆着,CPI一直走低。

大家都知道,宏观经济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外贸。货币超发,投资是没问题的。鉴于外部这种环境,外贸能够控制下滑的速度就很不错了,肯定贡献不了增量。如果消费不振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导致类通缩的结果,就会很麻烦。消费端不行,即便是发再多的货币也无济于事,只会造成更大的产能过剩,产生更严重的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我理解,会议明确经济复苏强于预期的判断,其实只针对生产,生产端确实快速稳定下来,体现了我国独特的体制优势。但消费端并没有超过预取。

针对疫情,我国是补贴生产端,西方是补贴消费端,所以复苏的路径刚好是相反的。西方体现的是CPI高企+加息。我们是 CPI走低+降息。

那么,到了五、六月份,矛盾已经很突出了,我们能否继续执行以前的策略呢?我看难。消费端已经到了不得不打强行针的时候,必须通过外力,改变这个经济循环轨迹。

前半年的股市交易,归纳起来,其实是基于“安全”来交易的,而非进取性。所以,那些过去长期不涨的股票,虽然基本面很差,照样可以涨。那些低增长但不怎么收经济影响的股票,也可以涨(中特估的底层逻辑)。

但是,四月份CPI公布后,形式可能会发生逆转。 股市是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市场开始交易“消费强刺激”逻辑。房地产、汽车、消费、医药、白酒等前期承压的板块,可能会迎来新的机会。按过去的经验,房地产和汽车是政策力度最大的。

$宁德时代(SZ300750)$$中油资本(SZ000617)$$科大讯飞(SZ00223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