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关键,碧江区始终将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作为重中之重,聚焦“保、助、稳、促”精准发力,全力以赴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

“清单+施策”,预警监测举措“保增收”


(相关资料图)

健全管理清单。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重点人群,进行防贫预警动态监测,根据监测对象风险类别、风险大小、发展需求、能力素质等情况,分级分类健全管理清单。目前,全区监测对象实现应纳尽纳,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拓宽脱贫群众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收入,2023年,全区有脱贫人口13,834户56,614人,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6,628.92元,较2022年度人均增长2293.64元,增速达16%,总收入增加1.3亿元。

强化精准施策。坚持区乡村三级联动,聚焦低收入人群,统筹“两不愁”和“3+1”保障等重点指标,采用“一户一策、因户施策”的措施,将措施细化,将责任压实,将增收持续。目前,已对全区家庭人均纯收入万元以下脱贫群众均建立了“一户一策”。聚焦各类救助资金促增收,2023年以来,投入资金6万元补齐短板8户。

“发展+带动”,产业发展举措“助增收”

强化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油茶+仙草(夏枯草)山地特色高效主导产业和优质稻、食用菌辅助产业、蔬菜等区级主导产业,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新增灌溉面积2520亩、机耕面积6960亩。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广山地微型农机应用,全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50%以上,粮食播种面积17.7万亩,粮食产量6.08万吨;种植蔬菜、精品水果等22.99万亩,实现产值11.36亿元;发展食用菌产业8700万棒,实现产值3.87亿元。

利益联结带动。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群众发展农业产业。做好城区蔬菜保供,促进农民增收,示范种植速生蔬菜1594.5亩,实现产值717.53万元。大力发展油茶+仙草(夏枯草)产业,脱贫群众增收内生动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目前,全区已发动脱贫户种植仙草5169户,户均面积1亩,亩均产值1710元,预计增加生产经营性纯收入685.71万元,已达2023年度生产经营性净收入预计目标值801.87万元的85.51%。

“稳岗+拓岗”,稳定就业举措“稳增收”

强化稳岗就业。加大外出务工稳岗就业力度,加强与东莞市南城组团和铜仁籍务工人员集中城市对接,组织线上线下举办就业招聘会14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达72.99%,全区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25,297人。

实行公益拓岗。围绕支持引导脱贫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大力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兜底解决脱贫劳动力就业2487人。全区认定就业帮扶车间(基地)29个,累计吸纳农村劳动力2772人次,其中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402人次。

“提升+兜底”,社会协作举措“促增收”

提升组织化水平。持续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三个主体。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引进产业落地项目5个、到位资金2.73亿元,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08家,同德药业、贵州山茶、贵州优粉进入全省上市挂牌后备企业库。做好消费帮扶,加强定点帮扶,深入推进东西部产业、人才、劳务、消费“四大”协作,“黔货出山”实现销售0.81亿元。做实兜底保障。落实符合条件困难人员代缴养老保险费等政策,为全区城市低保4252户11,068人,农村低保3408户6977人,累计发放城市低保金1349.8万元、农村低保金718.8万元、特困供养金347.7万元,切实做到“应保尽保、按标施保”。(碧江区人民政府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