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看到有人发,银华基金老总王立新写的《理性之外》(表舅自己也没看过,如果大家对书有兴趣,欢迎私信,如果人比较多,回头我们在微博搞个抽奖送书的活动),做了个公募基金产品创新的梳理(下面三张图)


(资料图片)

正好花点时间,做个对这些创新产品解读,以及未来销售场景的展望

本文差不多就写到“差不多得了”的深度,所以适合正在或者未来准备进入公募行业的同学(最近暑期实习面试可能就会问到了)做机构的想了解下零售产品历史的、做零售的想了解下机构需求的,以及各类销售机构的理财经理朋友们等。

以下,就按表格里的编年体,合并一下事实上同类的产品,也会补充一些表格里缺失的产品,比如互认基金、基金投顾这些。

因为第三页,2013年开始的产品创新,离我们最近,先从第三页的2013年开始写起来。

每篇控制在8000字左右,大概需要15-20分钟阅读,分上、中、下三篇,本篇(上)包括:委外定制、量化对冲、商品、港股通及互认、打新、浮动管理费等基金

01

开局,1998年、2001年,传统封基开放式基金

这块很简单,简单讲讲。

公募基金成立25周年,起步于做主动权益的传统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其实是90年代初沪深两个交易所开市后的衍生物之一。

直到现在,开放式主动管理偏股基金,依然是大众对公募基金的主要认知来源,但无论基金公司如何宣传自己的主动管理能力,自称选股专家,这块业绩和规模的阿尔法,实际来源于时代的贝塔

主动管理基金的超额收益,来源于中国加入WTO后,过往20年,经历的草莽时代的产业崛起产业变革过程中,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

而这块的超额,随着国内产业格局的固化,将会越来越稀缺。

2015年,「港股通基金」,以及中港「互认基金」

把港股通基金、中港互认基金提到前面,是因为上一篇《华生,我发现了美元债产品的盲点》写了之后,有很多银行的小伙伴私信咨询互认基金的情况,正好看到港股通,一块先一起讲讲。

港股通基金和中港互认基金,这两者虽然本身很不一样,但是时间前后脚,而且都在大的“中国资本走出去”的背景下,和香港有关。

先说港股通基金。

书中提及的2014年其实是不准确的,港股通虽然是14年11月开通的,但是直到2015年4月,才允许公募基金通过港股通投资港股。

它的比较标的,应该是国内公募管理人管理的,同样投向的QDII类产品。

互认基金的优势,理论上应该在于它所处香港,对全球、或者亚太地区,应该有更强的信息优势,就好比:一个在北上深的基金公司,理论上应该会比在驻马店办公的公募做的更好(认真脸),因为卖方信息、同业交流会更多一点。

另外,部分互认基金的赎回效率也更快一点。

以及,互认基金在人民币份额,对冲汇率波动的锁汇成本等方面,相比QDII是有优势的,至于什么是锁汇成本,请参考前面提到的美元债的文章。

但是中港互认基金有个很大的问题,表舅给大家先简单讲讲:

香港的公募行业,和大陆不太一样的一点在于,香港的很多基金,其实都是在卢森堡、开曼等地注册的(就好像很多娱乐公司注册在新疆的霍尔果斯),因为有税务等优惠。但互认基金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来大陆销售的产品,必须注册地在香港

这就导致,其实能拿到大陆来卖的产品,可选的就不多(明星产品可能都没注册在香港)。

另外一个限制在于,互认基金要求,在大陆销售的基金规模,不能超过产品总规模的50%,也就是比如说,不考虑汇率,在香港注册的一只公募基金,规模是10亿,那么,大陆的代理人拿到大陆销售,销售总规模就不能超过10亿。

另外,更少有人知道的一点在于:

2013年,「浮动管理费」基金

浮动管理费基金经历过两个阶段,从2013年开闸,到2016年,随后暂停了3年,然后直到2019年才开始重启,然而2022年又非常式微,2022年全年成立的4只权益型的浮动管理费基金,事实上都是券商集合产品改造的。

公募基金推动浮动管理费,有非常正确的初衷:就是改变大众对于公募基金“旱涝保收”的印象,管理人和投资人能够“荣辱与共”,但在实施过程中,有几个结构性的问题,导致模式一直无法成气候:

比如2022年,指数下跌20%,两个偏股基金产品,规模一样都是10亿,一只是固定管理费的偏股基金,下跌20%,排名全市场中位数,给公司赚固定管理费1500万;另一只浮动管理费,下跌5%,排名全市场前5%,但极端假设,做亏了之后,管理费1分没赚。那么,这两位基金经理,应该如何发钱?后者业绩做的明明更好,但是没有创收,在现有的考核框架下,就会比较分裂。

怎么理解这个不对称呢?

浮动管理费有两种具体的实现形式:

一种是“支点式”上下浮动没有固定管理费部分,而是比如锚定一个绝对值作为业绩基准后,根据实际业绩和基准的差,向上或者向下浮动;

另一种是“业绩报酬式”,也就是先收取一个偏低的固定管理费,然后设定一个固定的基准后,基准以上部分,管理人可以提取比如20%的超额回报,这是大部分私募和基金专户玩法。

目前所有的浮动管理费模式,基本都是采取“业绩报酬式”

如果你是一个投资者,从你的视角出发,好像还是基金公司一直在占你的便宜

如果业绩做的好了,他能提20%的超额,类似2020年的行情,产品比如收益20%,基准8%,基金公司光浮动报酬就可以提(20%-8%)*20%,2.4%,10亿的产品,可以提2400万,从投资者角度出发,他的获得感就是“我少赚了2.4%”

但如果业绩做的不好,比如2022年,产品亏了20%,但管理费可能还是可以获得固定的0.8%,仅仅比一般的产品少付0.7%的管理费

“少赚2.4%”和“少付0.7%”相比,就是我们所谓的,对投资者而言,上下不对称。

解决第二点的一个办法,就是浮动管理费全部采取“零”固定管理费的模式,只考虑业绩报酬。

但A股最大的特征,就是牛短熊长,免固定管理费的模式,会导致在漫长的熊市中,即使管理人尽职尽责,拼尽全力,但是没取得目标的正收益,可能好几年都赚不到钱,那么就会导致团队不稳定,最终也无法形成管理人和投资者的双赢。

而且,代销机构也对浮动管理费不感冒,逻辑也很简单:市场好的时候,不管是不是浮动管理费,产品都卖的出去,而市场不好的时候,浮动管理费模式事实上,也不会撬动太多的边际需求,而在熊市年份,如果收不到管理费的尾佣,对代销机构也是毁灭性的打击。

另外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投资者的投教:目前的浮动管理费的超额收取,都是在客户赎回的时候提取,光是去算这笔账,去解释,对很多理财经理而言,都是很麻烦的事。

去年,监管有意向推动“让利型”产品,从管理人向投资者让利,如果真的要让这类产品有更好的可持续性,可能还是要考虑几点:

2013年,「打新」基金

打新基金,也是时代的产物。

股票打新的收益来源,和比如上海的新房打新,本质上差不多,依靠的都是“一二级价差”。

上海一手房打新赚钱,是因为一手房限价,低于周边二手房的价格,所以打中后卖出,直接获得价差。

股票打新赚钱也一样,因为A股新股定价往往偏低,导致打中新股后,上市卖出,往往有利可图。

而公募的打新基金,除了能赚大家都能赚的,一二级价差的钱之外,还有壳资源的优势:也就是打新政策的倾斜(就好像同样在上海打新房,你如果见到有人因为某一特定原因,能加30分,怎么和他玩儿?)

打新分为网上打新、网下打新和战略配售,公募基金这三块都能吃肉

如果全面注册制实施,新股上市不再是一个稀缺资源,那么随着股票上市数量、速度的加快,一只新股上市,没有那么多资金追在屁股后面后,上市后破发的可能性也将加大,近期市场也是这么在反映的。

因为原来打新基金周期性的原因,每家大中型基金公司,都有自己的打新产品线,比如之前微博提到过的华夏基金这批产品,名字都惊人的相似。

对很多基金公司而言,打新市场,从“周期性波动总能靠无脑打新吃到肉”,到注册制后,“新股质量分化必须提高打新的姿势水平”,存量打新产品何去何从,也是一个挑战。

2013年,「量化对冲」基金

就不展开了。国内的量化对冲产品想要发展,除了“量化”的部分策略要丰富、容量要扩大,提供更多的阿尔法以外。

核心还是在于“对冲”,也就是股指期货等工具的利用,我们之前聊国证2000《今年赚了10个点的国证2000,国内宽基的卷王终极战?》的时候,也提到过,一个成熟的市场,一定需要期货、期权等对冲工具。

2013年,「商品」基金

“如果我们站在去年年底,做23年的战略资产配置(SAA,也就是比较各个大类资产的性价比)展望,其实黄金应该算是全年比较高胜率的品种。

因为大家普遍判断23年会迎来美元加息周期的拐点,朝着加息进程放缓→美元走弱→黄金走强的逻辑走,只不过没想到中间出了硅谷银行、瑞士信贷银行的事件,不仅放缓了加息周期,还增加了全球的避险情绪,加速推升了金价的上涨。

如果你想问,黄金还会不会继续涨?

那么,答案是,大概率会(不作为投资建议),最根本的在于,目前美国国债,短久期和长久期利率倒挂(2年期美国国债3.76%、10年期3.38%),隐含着经济衰退的预期,后续美国步入降息周期,美元继续走弱是大概率事件,并且目前欧洲银行危机已经蔓延到了德意志银行(DB),加息周期的末尾各类幺蛾子还在路上,远没结束,全球避险情绪浓厚,黄金还是最佳的避风港。”

2013年,「委外定制」基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