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品交易部场外业务团队部分成员
【资料图】
在境内外市场双向奔赴的背景下,证券公司开展跨境业务一方面丰富了投资手段与思路,满足了境内外投资者财富管理与资产配置的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则是顺应金融机构国际化发展趋势,积极实现全球布局。如今越来越多的境内外投资者正在选择与证券公司进行场外衍生品交易来实现跨境投资,同时亦不断在服务水平、响应效率等方面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因而,跨境业务对于证券公司是机遇亦是挑战,在为证券公司贡献业务收入的同时亦成为检验一家证券公司创新实力、协同水平以及数字化程度的试金石。
香港子公司衍生品交易部部分成员
自2014年跨境业务试点资格开闸以来,有10家证券公司获得了证监会跨境业务试点复函。由于复函中要求“相关业务规模不得超过公司净资本的20%,业务规模按证监会发布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规定的境内同类型业务的投资规模计算,并严格按照监管规定计算风险资本准备”,资本实力雄厚且境外证券业务布局较早的大型头部证券公司具备先发优势。
南向模式中,证券公司与境内投资者签订场外衍生品合约(主要为SAC或NAFMII协议),同时与其境外全资子公司签订买卖方向相反的场外衍生品合约,由境外子公司使用其自有资金在境外进行对应对冲交易,并将对冲损益通过衍生品合约损益向境内投资者兑付,即境内投资者通过进行场外衍生品交易,实现获得境外标的资产损益的目的。特别地,境外子公司根据自身风险偏好与市场判断,主要以两种方式完成对冲交易:
1.直接在境外交易场所买入/卖出标的资产;
2.与外资银行等平盘对手方签订场外衍生品合约进行平盘交易。
北向模式中,证券公司境外全资子公司与境外投资者签订场外衍生品合约(主要为ISDA或票据协议),由境外子公司使用其自有资金或通过其境内母公司进行对应对冲交易,并将对冲损益通过衍生品合约损益向境外投资者兑付,即境外投资者通过场外衍生品参与境内市场投资。特别地,境外子公司根据自身资金成本与交易能力,主要以三种方式完成对冲交易:
1.与其境内母公司签订场外衍生品协议,由母公司使用其自有资金在境内市场买入/卖出标的资产并兑付相关损益;
2.直接通过陆股通途径买入/卖出标的资产;
3.认购QFII专户并通过QFII专户换汇后在境内市场买入/卖出标的资产。
在场外衍生品的业务版图由中国逐渐延伸至全球后,更多资本市场出现在场外投资者的海平线上,这意味着不同业务角色需要不断加强对不同标的资产和交易方式的理解,并对现有业务开展逻辑、运行流程、以及系统架构等做出必要优化和调整,确保跨境业务顺利开展。
从以下业务角色视角出发,我们尝试让读者对跨境业务有一些更加生动的认识。
业务拓展作为跨境业务开展的先锋,是投资者与证券公司的联动基础。业务拓展人员一方面需要凭借其自身专业性第一时间为投资者答疑解惑,不断将潜在机会转化为业务规模,另一方面亦要能够精准提炼客户需求并向业务团队进行有效传导。他们会在华灯初上,其他同事都已离开公司时,还要打开WebEx链接与境外投资机构沟通业务细节;亦会在市场发生不利变动后,及时且耐心地提醒投资者进行保证金追加,保留东山再起的希望,不至于让投资头寸被提前终止而彻底破防。
产品设计作为跨境业务开展的导向,会为相关产品与模式注入灵魂。在收集到来自业务拓展人员的反馈后,产品设计人员需要敏锐地捕捉到市场动向,并通过确定方案和优化细节使得设计出的产品活色生香,进而为投资者解锁更多交易机会与投资方向。他们会对数十页且充满各种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英文协议文本与交易确认文件习以为常;亦会在市场上出现新思路时快速地开发出与之对应的产品形式,做到迎头赶上。
对冲交易作为跨境业务开展的核心,是所有证券公司实现市场盈利与合约兑付的来源。以产品设计妥当为前提,对冲交易人员要在交易实际落地后根据既定的产品规则并结合自身对市场的判断动态调整对冲头寸。考虑到境外市场涨跌色调设置的反差,他们反而会更加青睐绿肥红瘦的行情,同时努力保持收益与风险的微妙平衡;而在国内夜深人静时,他们则会在屏幕前默默陪伴客户在欧美市场决战到天亮。
交易管理作为跨境业务开展的优势,直接决定了投资者参与其中的体验。交易管理人员不会放过任何从交易成交到最终结算所涉及的环节中可以改进的可能,并凭借精益求精的态度拉近客户与市场的距离。在面对境外市场更加陌生的运营体系与更加复杂的结算规则时,他们擅长于千头万绪间明晰流程;而在反复论证后,他们会为投资者带来更加迅捷的系统响应速度与逐渐优化的交易界面,帮助其更好地把握市场脉搏,真切感受“天涯共此时”。
风险控制作为跨境业务开展的保障,从另一个角度为投资者阐述了业务的本质。有人视风险控制为业务掣肘,但防患于未然的决心在全速推进业务过程中亦十分宝贵。相比境内市场,境外市场波动更加剧烈,交易更加自由,只有在风险控制人员划定底线后,跨境业务才可以更加平稳有序地运转。在诸如“妖镍”等市场黑天鹅事件发生后,我们会为风险控制人员严格把握市场风险的先见之明而感到庆幸;而当瑞士信贷这样的头部投行因为一系列连锁事件轰然倒下时,我们亦会理解他们反复强调信用风险控制的良苦用心
如今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依旧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跨境业务的未来是星辰大海。一如我国向世界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所描绘的那样——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各位业务参与者必将全力以赴,为各位投资者带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投资体验。
本文作者:张晋,中信建投证券衍生品交易部场外业务团队成员
参考资料:李格平、王志恒、徐一.证券公司跨境业务发展及风险控制研究[N].中国证券,2022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