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新京报讯(记者曹晶瑞 吴婷婷)百年前,一群追求进步的蒙古族青年从北京的蒙藏学校走出,把红色的火种传播到四面八方。如今,经过修缮,蒙藏学校旧址以“展览+体验”的方式重新面向公众开放,成为首都红色文化新地标。观众通过一件件文物、一份份史料档案,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3月31日,新京报第一党支部党员来到蒙藏学校旧址参观学习,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自3月28日开放以来,短短四天,蒙藏学校旧址已累计接待观众近万人次。
3月31日,新京报第一党支部党员来到蒙藏学校旧址参观学习。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蒙藏学校旧址位于西城区小石虎胡同33号院,分东、西两院。3月31日上午9点,新京报第一党支部党员来到蒙藏学校旧址,聆听当年革命故事,学习前辈爱国热忱。记者注意到,整个上午,前来参观的观众一直络绎不绝。在讲解员的介绍下,新京报第一党支部的党员们分别参观了西院的“中华一脉同心筑梦——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主题展”和“蒙藏学校旧址专题展”。
在67平方米的“蒙藏学校旧址专题展”展室里就收藏了多件国家一级文物。“这是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使用过的一个毛毯。”讲解员介绍,1923年秋,在北京蒙藏学校读书的共产党员荣耀先回到家乡,动员乌兰夫等一批内蒙古土默特旗青年进入蒙藏学校学习。1925年,乌兰夫被选派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展出的这件毛毯就是他从莫斯科带回来的,后来一直使用。
据讲解员介绍,重新开放后的主题展和专题展集中亮相了一批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这些文物是从中央档案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民族文化宫、内蒙古博物院等十几家单位精心挑选而来。
西院用文物述说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东院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区”,用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情境体验,展示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美画卷。
新京报记者获悉,蒙藏学校旧址每日开放时间为9时至21时30分,每日21时停止检票,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观众可以提前7天,通过“北大红楼”微信公众号实名预约。自3月28日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观众近万人次,且客流呈现逐日上升趋势。
编辑 唐峥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