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3月31日我持有的公司中,已经有4家发布了财报,分别是阿胶、腾讯、招行、汤臣。目前持有阿胶26%、腾讯25%、招行12%、汤臣2%。也就是说,我持仓65%的公司,都已经发布了年报。刚好借着这个机会,好好梳理一下现有持仓。
今天来聊聊招商银行。
(资料图)
我持有招行快3年了。买招行的原因,可以用前两天在雪球上的茅台年报业绩出来的新闻下的留言表达:”年少不知茅台好,错把银行当个宝。”
刚开始投资时,对于商业模式的理解也没有那么深刻,觉得银行估值很低,买了一大堆。因为对于银行的了解也不够多,觉得各家公司都是高度同质化的,信不过股份行和城商行,一开始买的是建行,然后是招行,最后是宁波和兴业,还买过港股的光大。
目前,除了招行之外,其他已经全部清仓了,总体略赚了一点点,收益率应该在10%上下。
但是,因为招行是后面买的,买入价格不便宜,目前还是亏的。无论是从收益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精力分配的角度来看,这都是一笔失败的投资。
过去几年中,单就公司分析投入的精力而言,买银行的那段时间是我的巅峰状态。我不仅把招行2019年的年报300多页全部打印出来逐字逐句的读了一遍,还在上面做了很多笔记。我读了好几本银行相关的书,还手动整理好多家银行的数据,现在电脑里都还躺着好多资料: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那些资料,我都还是挺佩服自己的。不过,虽然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我依然没有很好的理解银行,更无法预测银行的业绩--它受宏观影响太大了。
理解银行有很多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粗线条的。银行是百业之母,只要经济增长,那它的资产规模就会增长。作为一个整体,银行业是受益于经济增长的,而其中的优秀者,又会取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增长。这是我买建行、招行、宁波的原因,它们分别是四大行、股份行、城商行中最优秀的。
第二个层次是财务数据层面的。需要关注净息差、净利差、不良贷款率、贷款迁徙率、拨备覆盖率、拨贷比等等经营指标,还要关注各类资产的配置情况。这些其实都是体现在公司的财报中,虽然耗费的精力很多,但是可以去分析和跟踪的。
第三个层次是经营层面的风险控制。银行其实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靠着为风险定价赚钱。追求绝对的高收益不是根本目标,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取得平衡才是。
银行经营中的风险太多了,坏账风险、流动性风险、资产错配风险、操作风险等等。因为行业的经营杠杆太高了,稍有不慎就会用一万种死法死给你看。国外有这次的硅谷银行、90年代的巴林银行,国内有包商银行、锦州银行。
哪怕是银行从业人员,不到总行高管级别,面对动辄资产上万亿甚至几十万亿的庞然大物时,接触到的信息都是盲人摸象,很难掌握一家银行的全貌。作为一名普通小散、局外人,跟踪和发现这些风险难度就更大了,很多时候只有选择相信公司、相信管理层--实际上是放弃分析了。
私以为,银行股投资要想理解到第二、第三层次,太难了,性价比太低了。所以,我选择放弃。从2021年初开始,我就没有再完整的看过一家银行的财报,手动整理过一家银行的数据。
目前持有招行的逻辑,基本就是停留在第一层次。每次年报、半年报出来之后,简单看一下几个关键指标。这种逻辑没有太大的问题,但让我感觉不踏实,没有拿着阿胶、分众、腾讯那么有信心。
一开始的时候,我是把招行当作资产质量好转驱动的困境反转股来投资的。熬了快3年,居然还没有能保本出,又不舍得卖,慢慢就想把它当作拿股息分红的标的了--这和雪球上很多银行股投资者一样,只是我愿意承认罢了。
但转念一想,如果真的只是拿股息,5%的股息率又远不及格力的8%高,也没有双汇的6%稳定--无论何种极端情况下,业绩都很难大幅衰退。唯一能确定的是,若干年后的分红大概率比现在多。
到目前为止,我都还没有想好怎么处理招行这12%的持仓,但至少肯定不会再买更多了。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在其他持仓的公司大幅下跌而招行没有跌的时候,卖掉换过去。不知道会不会有这样的机会?
过去这么多年,从没有一笔投资让我如此纠结过。希望最终的处理方式,能够让我的投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吧!
$招商银行(SH600036)$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