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药物开发是一个前途无量的领域,从科学上看是这样。但是从商业逻辑上,在这个领域,默沙东独领风骚,把BMS和罗氏,AZ都甩的远远的,更不要说惨兮兮的再生元和GSK。整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全球和国内的竞争格局早就大体固化了。国内上市了10余款PD-1单抗,真正吃到肉的国内药企不会超过6家。石药刚刚获批了一款,管理层预期可以卖几个亿,这个预期还是合乎实际的。罗氏去年把TIGIT靶点的大三期临床做失败了,当年二期的生存曲线差异如此大,三期居然没有达到主要终点,直接导致相关公司的管线价值重估。从前有些计算器按到冒烟的rNPV模型直接归零。ICI先驱BMS搞了一个PD-1/LAG-3联用,大概可以算数提高ORR 10%,也就是类似联用依匹木单抗的水平,但是没有依匹木毒性大。其他的诸如TIM-3,OX40等等能否打破这个天花板还需要观察。临床阶段的公司如果有非常扎实和惊艳的临床前数据,即便没有能力把研发推动到临床后期乃至上市销售,只要管线和靶点布局卡位精准,就会有大厂收购和合作。比如,此默沙东大手笔在ADC领域和科伦合作。又比如辉瑞为了布局ADC领域最近刚刚溢价30%以上并购了Seagen。如果能被大厂看上,相关的股东回报也是惊人的。国内不少小药企喜欢讲大而全的宏大叙事,这已经在美国过去几十年大几百家biotech公司中被证明大概率走不通。old money不是吃素的。科创板憋了三年的大小非减持记得提前跑路,百亿的市值每天就千把万的成交,随便几十万的单子就能砸几个点下来,要是萎缩到百万的成交,这韭菜咋割?[坏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