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其实药明生物年报就出来了,最近一忙也没来得及写。今天就简单分析一下吧。

截至22年底,公司综合项目数已达588项,同比增长22.8%,其中非新冠项目546个,体现公司综合竞争能力强劲。公司非新冠项目收入达119.8亿元,同比增加62.8%;新冠项目收入达32.8亿元,同比增加12.1%。可见非新冠业务增长非常迅猛。


(资料图片)

不是那么亮眼的是,总项目数的增长,22.8%虽然也不错,但是增速肯定是下滑的了,考虑到两年新冠疫情单子的高基数,其实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从总的综合项目数来看:临床前项目数为300个;临床I/II期项目数为234个;临床III期项目37个;商业化项目17个。公司从外部赢取4个临床III期项目和1个商业化项目,表明公司在后端生产的竞争力进一步得到客户认可。公司晚期管线加速扩张,有望支撑公司营收维持稳定增长。

具体对比,我把历年数据放到下面:

这是历年项目数以及增长情况。综合项目总数来看,增速已经回到了疫情前,而且如果剔除新冠订单的话,就是不到20%的增速了。当然了,这都是这两年新冠订单高基数的情况下实现的,其实已经是非常不错了。但是市场就不是这么看了,降速自然压估值。而如果考虑这3年的复合增速,即使剔除新冠订单数量,项目复合年化增速有其实也是30%+。

所以,虽然表观当下的3期项目增速也是下滑的,但是更多的是反应的前两年2期项目19%的项目增速情况。表观3期项目数增速的下滑,貌似会影响当期营收利润的增长,也会影响远期商业化项目数增速。不过,这部分是21年就已经开始显露迹象了。这也是21年就开始股价见顶的缘故之一。但是21/22年的2期项目增速是60%+/30%+,随着项目继续往后推进,可见的未来两三年,3期项目数的增速还会提升到30%左右,这是可以预见的事实——这就是未来会继续提升估值的来源之一。也是未来业绩稳定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也是张坤为什么始终坚守的缘故;公司未来的成长性和确定性其实是看得见的。

商业化项目数的增速也是非常不错的,接近90%。随着越来越多的临床项目推进到商业化阶段,这部分项目数未来都会稳步增长;这部分目前来看,未来几年都是会有差不多30%的增速。3期以及商业化阶段的单个产品收益更高,是前期项目的几十倍,随着越来越多的项目推进到后期,这部分营收占比目前已经接近50%,未来营收占比也会越来越高的——所以也就是意味着未来几年药明生物的业绩是稳定的,增长是有保障的,受到融资环境变化的影响其实会更小。

所以说,随着越来越多的项目推进到后期,公司的业绩其实是越来越稳定的,融资环境的变化对于公司业绩增长其实是越来越小的。

这是券商一致预期。23/24/25年净利润大致是55/70+/90亿的净利润体量。大体上问题不大。其实净利润多点儿少点儿不影响长期基本判断。

CDMO环节虽然有可能竞争加剧,产能过剩,但是真正优秀的公司比如药明生物订单还是非常稳定的,这个对公司业绩实质性影响没这么大;但是会影响情绪,压制估值提升。但是考虑生物医药的爆发式增长,当下各种革命性技术都是在生物医药领域,生物医药的外包率也是远超传统化药的,所以行业未来的成长性/确定性,其实是非常 高的,看长点儿,其实估值因素影响不大。

所以,药明生物赚钱最快的那一段行情大概率是过去了,几年前的高景气拔估值;以及去年底从UVL清单里面拿出来的困境反转逻辑也是一目了然的,这也是我去年底说药明生物会是估值修复弹性最大的CXO公司之一的缘故。当下往后去看,更多的是赚业绩增长的钱,估值提升的弹性没这么大了,这也是年初高位我会大幅减仓的缘故,也是最近继续把仓位加回来的缘故。

最近市场波动很大,而且人工智能为代表的TMT吸金能力一流,明显是很多后知后觉的机构投资者在抢筹,也意味着长期来看,人工智能的行情大概率是没有过去的。虽然短期开始分化/波动加大,或许会有资金分流和短期回调,但是不影响这个中期判断。震荡市场,最好的操作是不折腾,减少无谓的损耗。做好投资组合,躺平不动,才是最好的操作。

最后,本文只是自己的分析思考记录,不代表荐股。文中数据很多也是大致的判断,不够精细,若有疏漏之处,欢迎指正;不过,大体上的判断自信也不会有问题,对于投资判断没多少影响。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今日话题 $药明生物(02269)$ $昭衍新药(SH603127)$ $三六零(SH60136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