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最近口腔集采闹的非常厉害!开始的种植体集采,到现在种植牙牙冠集采、正畸材料集采,后期可能普通全瓷牙冠也会集采。可以说牙科治疗项目中,所有收费高、有利润的项目都集采了。作为行业内人士,对于集采是喜忧参半的,对于老百姓来说,以前收费高的项目都便宜了,肯定是好事。但对于行业发展来说,强制把行业内目前有利润、能收费的项目都变得“便宜低廉”,未来的发展会怎样?这让我想起了当年的古巴牛肉事件,当时政府为了让老百姓都能吃上牛肉,强制了牛肉的价格,并没有考虑实际市场的调节。结果是老百姓更加吃不上牛肉了,便宜的牛肉老百姓根本就买不上,卖牛肉的因为不挣钱,也不再卖了。牛肉都从市面上跑到黑市上了,并且走私也更加泛滥,而且滋生严重的腐败。最终的结果只能放弃。因为,强制干预市场调控,是不可持续的。除非回到当年的大锅饭体制。
回到牙科行业发展,外人看到更多的是上市公司通策医疗和瑞尔齿科。但其并不是行业的代表,或者不能完全代表牙科行业。因为,它们都是特殊的存在,而不能代表最广泛的个体。通策医疗,更像是公立医院的存在,其具有很强的技术垄断和规模垄断,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如果牙齿有问题,先想到的肯定是专科医院,而不是综合医院的口腔科。就像我们想买一只美白效果的牙膏,肯定先去找专效的美白牙膏,而不是去找一只什么功能都有的常规牙膏(但牙膏里80%以上的成分都是一样的)。因此,在通策医疗医院覆盖的范围内,它是非常具有优势的。但如果没有通策的城市,几乎就没有辐射范围了。比如我所在的国际庄就没有,因此,它对本地要看牙的人来说就跟没有一样。这种辐射效应瑞尔齿科也是一样,不过瑞尔相对通策来说,优点是其能够吸引高端客户,能有品牌和服务溢价,到瑞尔看牙的患者,说实话也不会对集采有什么期盼,甚至可能都看不上集采选中的品牌。我同学就在瑞尔,说患者都是开法X利、保X捷这类跑车停在地下停车场,然后坐直梯到诊所的。跟排大队、挂医保是鲜明的对比,瑞尔可以实现20%的客户提供80%的利润收入也是源于此。我当时在北京的一家高端齿科工作时,一口种植牙40-50w很正常也很普遍,难道这些客户不知道别的地方10-20w就能做吗?肯定知道,只是人家要的就是品牌和服务。我一个患者当时只选择世界最顶级的种植系统,单颗植体加牙冠就要28000,已经相当于现在半口种植牙的费用了。当时告诉我出门几天回来就种,我问去工作啊?他告诉我去马尔代夫。我以为去旅游。他说,和朋友约好去钓鱼。然后我就沉默了,有钱人的生活咱肯定不懂,有钱人的想法咱肯定也想不通。
通策和瑞尔的收入都可以看到,挣不挣钱也很清晰。但其实世面上更多的还是单个小诊所和那些没有上市的连锁口腔医院,最突出的就是莆田系的医院,几乎每个稍有规模的一二三线城市都有,其中规模大的比如,中诺、牙博士、美奥、英伦等等都是莆田系的。玩法有点儿像沙县小吃,都用一个牌子,但是都是独立的个体和老板,可能一个城市里面有两家,但是不同老板也会产生竞争。其主要手段就是广告洗脑拉新,大量初诊患者几乎就是一刀切,不太讲究老客户转介绍这种常规方式。行业内的评价就是莆田系的医生胆子比较大,只要交钱就敢做。就说到这里,再多说就不好。至于它们挣不挣钱,不要怀疑。咱虽然看不见报表但肯定是赚钱的,要不也不会各地开店。
另一大部分就是各地的个体诊所,或者单一城市的连锁,这部分高中低档都有,但覆盖范围非常大。大多数赚的都是辛苦钱,靠技术吃饭,靠老客户的口口相传形成品牌。盈利情况来说,只能说有多有少,越小的诊所其利润率越高,因为没什么大的成本开支,补牙,拔牙,根管治疗的利润率非常高,拔牙甚至高达90%以上,但其收费低,实际收入没有多少。一般规模在200-500平米,有4-8把椅子的牙科诊所,老板的利润率一般都能在20%-30%,如果有能力强的医生可能会更高一些。越是大的连锁其实利润率是越低的。
对于未来牙科,肯定还是高中低档都会共存,有吃俏江南的就有吃麻辣烫的。通策医疗和瑞尔齿科这是拿到台面上,大家可以看到的。但真正能在牙科行业赚钱的可能还是那些某地区非医疗出身的老板们,而更多口腔专业的医生其实还在公里医院口腔科,或者个体口腔门诊干着辛苦的工作,挣着养家糊口的钱,集采对于广大医生的影响,远大于连锁机构。个人感觉牙科医生一下子就从光鲜亮丽变得平平无奇,而对于行业的影响可能会超出我们的预期。$瑞尔集团(06639)$ $通策医疗(SH600763)$ #种植牙集采价格落地,通策医疗一字涨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