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股票成交的构成是什么?
是买=卖,只有买or只有卖,都打不成交易。所以本质上,如果把所有人拉进来,一个股票的资金不存在流入or流出。
而软件人为的把大单定义为主力,把大单的主动、被动买入定义为流入,主动被动卖出定义为流出。这才有了所谓的软件定义的主力流入流出。
【资料图】
这里的谬论是什么?
1、什么叫大单?比如同花顺把50w定义为大单!
首先,50w就能叫主力吗?现在韭菜谁没个50w?另外,我们可以看到软件在高价股上并没有对大单金额做区别对待!
举例,寒武纪价格高达195元,那么随便几十手系统都把它当做了大单!
2、主力如果想隐藏意图不会拆单吗?
上图随便找了一位大佬每日日常。你看他的B分多少个?这里大概有25个B。所以如果大佬们拆单、或者非常常见的多账户同步买入,系统还能准确监控吗?
3、上交所存在大量的漏单
实践发现,上交所的lv2原始数据在逐笔委托中经常漏单。你在逐笔成交里能发现的大单在逐笔委托中找不到。比如这个48分的3500手就不存在
对证发现这不是同花顺的问题,通达信也一样。这是交易所卖的原始数据有问题。
4、3秒数据的漏洞
很多韭菜没有lv2,甚至不靠pc炒股靠手机。
他们看的最多的是颜色!
谁都知道红色好看。而软件把3秒数据的最后一笔定义为买入or卖出,而不是3秒的汇总。
这是什么意思?
以360 周五56分这一笔264.6w的三秒汇总举例。其实这3秒共成交了142单。而其中最大一单是1000手的卖出。但是!由于3秒的最后一单是主动买入,所以系统认定为红色买入!
最后一跳:
这就是为什么lv1的3秒行情也是不准确的!
任何技术指标只是参考,如果指标可以准确判断一切,那么量化早就霸占世界而没有你人类什么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