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主动精选(TIAA026049)$$金牛指数精选(TIAA026047)$

假如有这样一位基金经理。


【资料图】

他所在基金公司是业内大公司。他曾师从于公司权益部副总(某位10年老炮)。

他本人从2017年开始管理基金,管理时长超过5年。

他的持仓较为均衡,净值曲线更是近乎完美,除了2018年跟随市场下跌,其他时间一路向上。

他的基金更是被机构投资者所偏爱。机构持有比例超过60%。

他的规模也只有20亿,远小于诸多明星基金经理。意味着他的调仓更为灵活。

如此无懈可击的背景,被诸多大V捧为画线派宝藏基金经理。是不是意味着能买入躺赚呢?

恰恰相反。此后该基的走势如下。

下图是该基近年的换手率,平均高达700%。这意味着基金经理的高收益和小回撤很可能来自于极度灵活的交易。

这在管理规模较小的时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是,基金经理近些年的总管理规模却从1个亿飙升到20多亿(图中黄柱)。扩大了20多倍。

随着管理规模的急速扩大,过去的一些交易优势逐渐消弭。

不过这可能并不是重点。该基金还有个更显著的问题。

该基金经理的持仓表面上较为均衡,偶尔轮动,但实操上愈发极端。

2019~2020年,他以不到20%的仓位押食品饮料和医药。2021年以20%的仓位押半导体和新能源。2022年上半年以30%的仓位押房地产。

这几次很显然都押对了,也画出了一条完美的净值曲线。但操作上略显极端。

要知道,房地产在整个A股的实际占比是很小的,大概只有2%。如果特别看好地产,可以适度提高一些仓位,比如5~10%。

但该基金经理竟然以30%的大仓位去单吊这么小的行业。这就有些赌博的成分了。

当然,如果基金经理天生就是偏向价值类股票,那去重仓下地产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大家别忘了,这只基金的名称是「建信中国制造2025」。食品和医药勉强算是制造业。地产跟制造就半毛钱关系没有了。

下图是基金经理的历史持仓行业。事实上,基金经理历史持仓都是偏成长的行业。一夜之间就全面转向价值股。这个轮动的力度也太大了。

你要是说基金经理有备而来,我还真的不信。

该基金这两天刚好发年报了,里面有一句话很可能道出了本质:

「由于对人民币汇率贬值的担忧,错过了第二阶段的快速反弹,导致后面节奏错乱,全年业绩表现一般。」

给大家翻一下:节奏错乱≈我这回居然押错了,心态有点小崩

总结一下,基金经理可能有两个问题:

不过,以上也是咱们从后视镜看到的问题。很多问题事后看,有迹可循,但真正投资起来又没那么简单。

我见过比这只基换手率更高的,10倍换手,管理规模做到二十亿,收益依然不错。

我也见过行业轮动比这只基还夸张的,但这些年未尝败绩,每次轮动都能成功的。

具体不点名。大家可以在留言区点名。

所以很多事并不绝对。咱们只能综合去分析。

看到这,你要是说,感觉买基金还不如炒股呢。那我觉得你还是看得太少了。

10年10倍、20倍的公司,随后基本面突然就崩了,连续跌数年的公司比比皆是。比如,东阿阿胶、格力电器、还有这两天抢公章的华帝股份。

包括这些年的消费、医药和新能源,不都是涨了数倍然后各种腰斩膝盖斩吗?

至于有些投资者认为,学习巴菲特或所谓大V们的思路就可以暴富,那纯属想多了。绝大部分人在能力、时间、信息或天赋上,都不具有任何优势,远不如基金经理,更别提投资大师了。

所以这个事就很奇怪。没有人傻到认为模仿乔丹的打球动作就能进NBA,却有一堆人认为模仿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就能赚到大钱。

今天就酱。最后报下格值,2.05。还有啥问题欢迎评论区留言,都会尽可能回答。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