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交建,中国铁建,国内建筑行业的四大巨头。截至今天,市值分别为2722亿,2074亿,1948亿,1411亿。
受中特估题材的影响,四家公司的图形都走的很漂亮,典型的多头排列,中国建筑几乎要创历史新高了,中国中铁也创下了2018年以来的新高。
(资料图片)
中国建筑营收上万亿元,号称全球500强前10名,但市值只有区区2700亿,大概连全球5000强都排不上。大而不强,大而不被人认可,这是央企的普遍问题。
不发牢骚,还是客观地来看这些公司。
四家公司去年的业绩增长6%至15%之间,都有增长,但增速不高。前三家的PB都在0.8左右,铁建0.6。
大概看了一下中铁的年报,有几个值得关注的地方。
一是行业基本面,今年基建规模还是很大,经济不好,各地都在努力上项目。所以这些公司,今年的业绩大概率能实现正增长。
二是国资委的KPI中更重视利润指标。看公司在年报中的表述,1、营收会保持适当增长,但不是主要目标(有些年度央企非常重视规模,从而牺牲效益)。2、资产负债率不能再提高,说明还是要控规模。3、净资产收益率、经营性现金流要提升,这个显然是有利于提升公司质地的。年报中有这么一句话,“从管理理念、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传递等多维度积极推动 中国中铁及控股上市公司的质量提升和估值回升”。这个就是中特估的来源吧,央企极少提到要提升自己的估值。
三是去年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共有747人获得股票,最高的是公司副总经理,每人40万股,授予价格3.5元。下面的人可能就是10万20万股,虽然不是特别多,但一定有正向激励的作用。
这些大央企的公司治理,还是有很多弊端,但是上述的这些改善,还是值得肯定,资本市场也会作出反应。
有一个券商报告,讲中铁还有一个特别的点,他有一些矿产,在非洲等地方,2023年的净资产约250亿,这些资产给5倍PB,就是1250亿元,大概是15倍PE。然后其他业务的净资产,到今年底大概是3000亿,对应的市值只有820亿,PB只有0.27倍。这是远远低于中建、中交和铁建这几家的。也就是说中铁的矿产的价值,被市场忽略了。
当前的国资委掌门长期供职于中国神华,市场色彩比较重。如果央企真的能做到不拼规模,重视效益,加强与资本市场的沟通,那么中特估这个题材就不是空穴来风,可能真的会有一个比较长期的慢牛行情。
$中国建筑(SH601668)$$中国中铁(SH601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