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换仓比较大,清仓了几只持有多年的股票,买入了一些新股票和老股票。

清仓的主要有:伟星新材、格力电器、东方雨虹和华兰生物。这四只股票都是好公司,尤其是伟星新材,是可以媲美茅台一般的稳健。之所有清仓,不是这些公司不好,是感觉其他股票性价比更高。


(相关资料图)

加仓的股票也比较多:加仓了联邦制药、康哲药业、伊利股份和招商银行。

换仓后的仓位变成了:房地产(万科港股),金融(招商银行和中国平安),医药(同仁堂国药、瀚森制药、长春高新、锦欣生殖、健帆生物、联邦制药、康哲药业),制造业(万华化学、海象新材、苏威孚B、长安B)、食品饮料(五粮液、伊利股份、中国飞鹤)、服务业(老凤祥B)。

这次调仓的逻辑很简单,主要是降低了制造业的仓位,增加了食品饮料和金融的仓位。看起来是很分散(近20只股票),其实前三重仓股(招行、万科、平安)占了四分之三,前五仓位(万华、国药)占比85%,所以你们可以说我的仓位是分散集中。

为什么是这么奇怪的组合?或者说为什么有的重仓有的轻仓?主要的原因是懂与不懂,或者说确定性。懂了一家公司,确定性相对就强,不懂一家公司,确定性相对就弱。

有次聊天,一个朋友说他2020年收益率超过50%,2021年收益率超过100%,2022年亏损50%,你猜他挣了多少?

亏损200多万。为什么?因为2020年和2021年投入少,只有几万块,2022年有信心了,一下子投入了几百万,导致一次性的亏损较高。

经常有朋友说,我盈利50%甚至200%,我一般会问一个问题,你一共挣了多少钱?还有人说我全仓挣了100%,我也会问这个问题,你一共挣了多少钱?

投入1万,盈利50%,也就是5000元,投入1000万,只盈利10%,却是100万。

股市中投入10万,家里有存款100万,这算不算全仓?

除了几个特好的朋友以及家人之外,我很少跟熟人说我投入了多少钱。因为除了房子之外,我剩下的几乎所有钱都买了股票。这么大的投入,任何人都会说风险高,我也知道风险高,所以不推荐任何人学我,甚至我都不推荐熟人炒股。

几乎把身价性命都投入股市的要求是什么?肯定是稳健,不能出事。什么股票稳健?大公司,尤其是历史已经验证了的大公司。所谓的大公司,不是说规模大,而是在行业中有自己的行业地位,如招商银行、伟星新材。所以,我选择了上述这些公司。

选择逻辑很简单:

万科,房地产龙头,估值低,行业出清后必然反转。

招商银行,银行龙头,估值低,长期一定跑赢整个银行业甚至全行业。

中国平安,保险龙头或者说全金融牌照龙头,投资风波过后业绩会快速回复。

以上三只股票还有个优势是在内地和香港同时上市,AH之间有价差,所以每年价差收益大约有6%左右。只这一项收益,就已经满足了我投资的要求——高于理财收益。这也是为什么近四分之三的仓位集中在这三只股票的原因之一。

万华化学,化工龙头,MDI属于垄断竞争,只有几家公司能生产。

同仁堂国药,同仁堂的金字招牌,叠加安宫牛黄丸的独家配方,长期增长可期(量价齐升)。

五粮液,仅次于贵州茅台的高端白酒,没有其他,如果茅台价格再跌一下,我也会买茅台。

伊利股份,奶业龙头。随着国人收入的提高以及对健康的要求,牛奶行业未来肯定是会持续增长的行业,伊利是龙头,有行业集中的趋势,就像伟星新材和东方雨虹一样。行业集中到一定的程度,就是利润释放的阶段。

老凤祥B是黄金连锁店之一,主要是估值低。

以上几只股票,未来挣钱的确定性很强。

大额资金,追求的一定是确定性。

3000万收益10%就是300万,收益率15%就是450万。

确定性高,收益率稍微低一点也是可以接受的。更何况,这些组合的收益率其实也不低。

$万科A(SZ000002)$$招商银行(SH600036)$$中国平安(SH601318)$

@今日话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