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车市场陷入无尽内卷。

当任何常规动作都失效时,只好增加支出,减少利润以保住竞争席位,大逻辑是乘用车整体饱和,高速增长结束。稳妥一点的说:阶段性饱和,至少在一年或者两年内,不会再有高速成长了。

今年2月份电车渗透率是31.6%,这个数据的基础,是2023负增长的乘用车总盘子,和2022年底25%渗透率的预期。对乘用车总量增长和电车进一步渗透过度乐观,是方向上的错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年的增长是低质量增长,所有公司合谋以割肉的形式维持行业前进,非常惨痛,并且不可持续。

一个指标是:碳酸锂的价格波动,反映了对需求的预判,需求越大,锂越贵。

市场陷入内卷,内因是需求回到产业小年,外因是在上行周期时主机厂及供应链扩大了产能,前因是2021、2022两年透支,后果是供给过剩,不卷就活不到下一个周期。去年订单等几个月的比亚迪、特斯拉,今年只能降价维持需求,好在他们有足够的利润深度,还没有赚钱的新势力和新实力们,能否活下来就成为一个拷问。如果销售太差,市场就开始转换估值方式,通过现金储备深度倒推还剩几年可活。

这个大逻辑下,做多比做空难度大很多,因为逆势高质量成长的公司百里挑一,也有可能百里无一。而陷入负循环的企业则一抓一大把,挑一个今年表现最好的公司,利好全部兑现后去做空是个值得试试的思路。

和中国相反,美国市场前年的渗透率是3%,去年是6%,中国2020年Q1是5%。今年IRA法案空前补贴,联邦国补加上各州地补,拜登ZF产业转移的决心终于看到成果。美国市场正处于一个微妙时期,类似于2021年前的中国。对于美国的思考是,谁将受益?谁的基本盘能获得最快成长?(不是最大成长,最大只能是特斯拉)。

所以美国新能源车,今年要有一个做多的思路,谁被干到快死,而基本面其实还不错,谁就有可能大反转。

“人们总是喜欢塑造一个集体偶像,然后再把他献祭”,过去是乔布斯,现在是马斯克。他是超越普通人的普通人,说到底还是碳基生物,不可能什么都对,但在收购推特、卖股票、发表过激言论时,他的愚蠢明显是被过分扩大了,这就是献祭,副产品是一百出头的特斯拉一闪而过,一个月就翻倍了。

$特斯拉(TSLA)$$理想汽车(LI)$$比亚迪(SZ002594)$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