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到现在,整个新能源车产业链一直在持续阴跌,特别是电池上游的厂家,从碳酸锂到锂矿再到薄膜以及电池厂商,均出现了不小的跌幅,其中亿纬锂能年内跌幅已经超过29%。

在2021年消费白马抱团崩塌后,市场资金全面扎堆增速更高,未来愿景更好的新能源,当时有机构算出了宁王60年以后的估值,虽然这个预测有点滑稽,但足以说明市场对新能源的乐观已经到了一定的极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包括新能源、光伏以及上游的锂矿材料市值再一次暴涨,比亚迪市值过万亿,亿纬锂能也突破2K亿,紧握锂矿资源的赣锋市值甚至突破3000亿,情绪的沸点似乎有种茅台炒到70倍,酱油买到100倍的感觉。

之后公募对锂电池产业链的配置也是趋之若鹜,虽说公募不怎么择时,但2021年三季度的那个高点确实没多少资金敢冲进去,随后在新能源整体调整阶段,公募开始大幅度抄底,到2022年三季度,公募前十大持仓中出现了三家新能源,分别是宁德时代、隆基绿能和亿纬锂能。

在之后的四季度至今,新能源产业链整体陷入震荡阴跌,直至近期多家公司出现了恐慌性的杀跌,极有可能是机构开始止损,接下来新能源产业链极有可能陷入,净值下跌-基民赎回-净值下跌的恶性循环。

3月17日,陆彬所管理的汇丰晋信低碳先锋股票A公布了2022年年报,去年A基金亏损26.5亿,C基金亏损0.93亿元。

陆彬第一大重仓就是亿纬锂能,在新能源指数全年下跌超过30%的大环境下,回撤也属正常。加上2022年又是公募整体回撤的一年,股票型产品超过90%的都在回撤,中位数是-20.11%,陆彬的偏股型产品收益率是-21.89%,小幅跑输同期的沪深300。

陆彬目前管理着7只产品,规模在260亿左右,其中最大的汇丰晋信低碳先锋股票的规模是75.17亿元。

从名字上也能看出,这是一个专注于新能源主题投资的产品,但由于过去一年的回撤幅度较大,产品持有人流失明显,特别是机构持仓占比也从中报的15.49%下滑至7.92%。

数据来源:ifind

押中新能源风口是陆彬过去三年规模大增的关键,分析报告中他对短期的看法不太乐观:在7月底,我们预计新能源行业的基本面将进入中期,如果估值进一步切换到2023年,新能源行业投资预计将进入中后期,我们在基金合同允许的范围内调整了小比例的新能源仓位至TMT行业。

具体到仓位变动上,三季度确实小幅减仓了天齐、宁德和赣锋,但也追加了比亚迪、华友钴业以及亿纬锂能,对新能源整体仓位并未大幅降低,到四季度仍有过半的仓位押在新能源车产业链,仓位集中度是68.71%,除了亿纬锂能小幅下调以外,其余基本处于躺平状态。

数据来源:ifind

原因是对新能源的长期依然乐观,报告中对新能源长期的看法:从市场容量来看,新能源行业几个子赛道都还有增长空间。国内电动车渗透率刚刚突破20%,全国家庭汽车保有量也有望继续提升;光伏、风电占我国总发电量比例仅突破10%,需求预计还会大幅增长。

观点肯定了新能源产业链未来激烈的竞争格局,以及产能过剩、增收不增利的担忧,基于这样的观点,2023年一季度陆彬大概率减仓,但今年的压力依然很大。

都想做时间的朋友,都想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但遗憾的是可能时间太长波动太大,坚持到最后的人并不多。

A股是一个情绪博弈很浓的市场,如果以十年的维度来看,以基本面为核心的投资模式是成功的,而以三年的时间维度来看,坚持基本面为核心的投资策略就未必会有很好的收益。

过去三年,多家头部产品已经亏光了上一波白马抱团的收益,至今净值依然在持续阴跌中。年初到现在的新能源指数,在去年跌掉30%基础之上,再跌7%,产业链公司腰斩的比比皆是。

问题出在预期上,好到不能更好,就是最大的利空,参考之前的CXO,在整个行业保持两位数高增长的情况下,阴跌一年,头部公司估值从百倍跌至20倍左右,只是因为预期2023年增速会下滑。

高成长型公司最怕的就是增速急刹车,特别是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超过25.6%之际,接下来就可能面临增速不及预期的风险。

以新能源车销量数据为准,2019年新能源车销量仅为120万台,渗透率从4.6%增长至25.6%仅用了四年时间。

销量远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中提出的2025年达到20%的目标。小摩预测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46.3%,基本预期了2023年的销量增速会开始下滑。

海外的渗透率看似不高,但也不算太低,根据宁德时代财报中披露,欧洲30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是22.9%,2022年增速仅有14.6%,美国的渗透率只有6.7%,但增速也只有41.1%,为什么渗透率不高,增速却如此之低?核心原因应该还是油价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上。

另外中东、非洲这些地区的渗透率就更低,但短期三至五年也很难得到快速的发展,非洲起码要等到智能手机普及率到70%以上再说吧,中东到处都是油,实在找不到排队充电的理由。

海外的渗透率还不是重点,因为国内市场如果还有翻倍的增速,空间也足够大,但最大的问题是盈利能力预期下滑。

对于动力电池企业来说,CR10的市场占有率超过90%,而头部公司宁德时代已经拿下了(除比亚迪)市面上多家主流车企的订单,但宁王依然要靠价格竞争来锁定未来的订单量,可见对于动力电池的前排企业来说,这个行业暂时还是产能决定竞争力的阶段,也就意味着随着产能的不断增加,行业将陷入剧烈的价格战。

根据 SNE Research 统计,2022 年全球新能源车动力电池使用量达 517.9 GWh,同比增长 71.8%;暂且不考虑2023年的增速是否下滑,就国内主流动力电池企业的产能规划到2025年也超过了3700Gwh,这还没考虑海外的增产,除非燃油车消失,否则需求端无法支撑上游如此规模的产能。

光伏和动力电池的逻辑趋同,价格战从未停止过,隆基股份到2022年三季度,毛利率已经跌至16.1%;TCL中环是17.92%,也就卖硅料的通威毛利率还在38%以上,但通威现在也开始到毛利不高的组件领域来卷。

就是有一天,可能大家会发现,这些过去以高科技逻辑干到几千亿上万亿市值的公司,到头来赚的是普通制造业的钱。

市场的核心依然是情绪博弈,近期被资金热捧的信创、AI,无非是这些公司短期业绩无法兑现,而长期的远景又比较有想象力,其实类似于前几年的新能源。

巴菲特选择在比亚迪开始赚钱的时候退出比亚迪,可能也有未来业绩不及预期的考虑,毕竟卖车赚钱比讲故事的难度还是要高很多。

博弈的大环境下,要在上万家公募产品中挑选出几家长期跑赢基准的产品其实很难,择时还是得靠自己。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