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银行这次暴雷,根源很清楚,就是美国长期处于低利率环境,
硅谷银行犯了后视镜效应的错误,以为以前一直低利率,就认为以后也一直会是低利率环境,从而导致流动性风险暴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不仅是银行,大量投资者也经常犯这种错误。
况且几年前,全世界绝大部分人还形成了这种共识。
你要在当时说,后面利率会暴涨,估计百分之99.99的人不仅不信,还会鄙视你。
投资行业,就是这么神奇,绝大部分人都是傻瓜,
况且银行业还是十几倍杠杠的行业,风险会急剧放大。
~~~~
所以能管理好银行很难的,如果一家银行经营者像银粉呼吁的那样,总是要尽量多赚钱,从而体现所谓的狗pi成长性,那这家银行离倒闭就不远了。
真正的银行家,会提前充分考虑清楚各种风险传播路径,把每一种可能的风险都压低到可承受范围内。
然后才是考虑利润增长的问题,这才是经营银行最难的地方。
~~~~
作为银行投资者,当然也要像银行家一样思考,充分考虑到风险传播链,
这样才能判断一家银行,是否经营稳健。
当真出现风险传播链的时候,才能判断出风险大小,才能决断是否撤离。
从不考虑风险的银粉,投资都还没入门。
~~~~
言归正传,为什么说,国内银行只是运气好呢?
因为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美国暴力加息。
我们分别分析一下国内银行在这个时间点前后都是什么状态,自然就会明白前因后果。
~~~~
先说美国开始暴力加息后。
美国加息时,国内还在疫情中,中国是否跟随加息,是有极大不确定性的。
当然,国内实际选择是不跟随,这是冒了很大风险的,汇率会受多大冲击,资产是否会形成向下正反馈,当时的情况下,谁也不可能提前想清楚。
我们假设一下,假如当时跟随美国加息,对银行业来说,会出现什么情况。
由于之前银行配置了很多长期资产(jg要求),而且这些资产价格都很低(jg要求,大部分是国有资产)。
中国跟随加息后,银行的短期负债成本会上升。
由于加息,会出现比现在更严重的资产荒(利率高抑制贷款,同时叠加现在的需求不足,自然降杠杆)
银行业百分之75的利润收入是由利差收入带来的。
换句话说,中国也会出现资产负债价格倒挂的现象。
银行百分之75的收入都来自资产负债的利差,倒挂以后,这部分就成负的了。
你说中国会不会出现一批暴雷的银行?
~~~~
当然,现实中没有如果,中国也没有跟随加息。
究其根本,还是中国经济的韧性强,抗住了米国镰刀的收割。
国运在中国一边。
但是,对于银行来说,这并不是国内银行管理能力更强,只不过是国运好,
这是运气,不是能力。
~~~~
我们再说米国加息之前,国内jg干了些什么。
jg要求银行回归本源,
也就是要大幅提升贷款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
也就是要求银行主要靠利差收入,否则就是投机倒把不务正业。
jg要求银行大幅增加长期资产的投入,减少短期流动性强的资产。
jg要求银行业务标准化,也就是银行都干相同的业务。
看看jg干的这些事,是不是有些后背发凉?
如果当时中国经济没顶住压力,被迫加息,
你想想当前银行业会面临多么惨烈的情况。
我骂了6年,你以为我真的是吃饱了撑的?
~~~~
其实米国的这次利率倒挂,中国前几年也经历过。
2013年的时候,央妈进行了一次为期半年的压力测试,极速收紧流动性。
当时光大银行跪了,幸好只是测试,只进行了半年。
2017年的时候,国内jg玩的比米国暴力加息还狠。
米国加息是提前通知了的,市场提前也有预期,而且是加了一年。
2017年的时候,国内jg一个季度就搞到资产负债价格倒挂,完全是闪电战,丝毫没给中小银行留准备的时间,让中小银行直接亏钱。
而且倒挂时间持续了两年之久。
否则你认为民生银行和浦发银行为何跪的如此彻底,到现在也站不起来。
米联储狠还是国内jg狠?
~~~~
我这几年一直呼吁,不要听jg的,银行要多元化发展,要让利润来源多元化,资产多元化,负债也要多元化。
银行之间应该错峰竞争,各自形成细分领域的优势。
只有多元化的生态,才具有抗系统风险的能力。
把银行打造成单一模式,只能导致脆弱化,系统性风险来了,只能倒闭一大片。
~~~~
幸好,兴业银行在这方面是专家级的,不用太担心,兴业银行总能想到前面。
我以前说,我投资兴业银行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真来系统性风险的时候,兴业银行能做到是最后倒下的那一批。
以兴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都扛不住的时候,国内也没有其它大中型银行能存活了。
对于投资者来说,风险永远是第一位的。
要想能躲避风险,你必须能想明白风险传播链都是怎样形成的,明白其原理。
如果投资都不考虑风险(股价波动不是风险),那就不应该投资银行股,甚至就不该投资。
~~~~
识人小诀窍:
你看一个投资达人,看他天天谈论投资,好像什么都懂,但是从来不提风险(企业经营风险),
这种人一定是个骗子。
$兴业银行(SH601166)$ $招商银行(SH60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