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硅谷银行刷屏之际,转载一篇我在2020年感恩节写的旧文。这篇文章是对林奇Beating the Street一书的书评,但聚焦于林奇在S&L危机中的表现。S&L危机的宏观发生背景与当前有相似之处,而林奇的研究方法,当下可能也有借鉴意义。和接近四十年前一样,有些人会在恐慌,焦虑,和愤世嫉俗中慌不择路,而有些人会沉下心来翻石头,找到属于自己的黄金。祝读者朋友们发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
两年前写这本书的简评的时候,更多是把这本书当作一种“经验性”的读物。毕竟媒体对林奇的刻画,就如《Bull!》一书作者所说,“好像是一个稳重的老爷爷,告诉你要买入并长期持有,了解你手中的生意,那么战胜花街就并不难”。这种偏见的种子,很可能遮掩了林奇书中的精妙和智慧。因此与普通读者不同,巴菲特读完林奇的书后,给林奇打了电话,告诉他,“如果你来到奥马哈而不来见我,你小子当心。”后来他俩成为关系还行的朋友,还一起打过桥牌。
最近因为看空商业地产领域,因此读了不少这些公司的财报。看空的大逻辑是,办公场所+旅馆+零售+门户城市多家庭住宅的价值共11万亿美金,大概50-60%是债务,也就是6万亿的债务。这相当于GDP的30%。80年代末和08年这些地产的债务为GDP的15%(08年为1.8万亿债务)。在新冠之前,许多主要城市的办公场所空置率就已经达到14%,而历史最高(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19%。居家办公的宏观趋势因为新冠而加速了。然而,由于CARES法案的保护,很多REITs的NOI看上去还很健康,实际上现金部分已经大打折扣。比如西蒙地产的三季度季报显示,其营收的60%,NOI的90%都是非现金的。尽管如此,今年三季度同比NOI下滑仍然高达25%。由于商业地产的高杠杆属性,权益的价值下滑将是很快的。然而,某些主要城市的办公场所REITs的资本比率依然高达4-5%(比如Vornado Realty)。与之伴随的风险,自然是区域银行的商业地产贷款组合的坏债风险。
基于此,我带着问题,在感恩节这一天,回头来读林奇对S&L(Savings & Loan) 危机的描述。S&L与08年金融危机不同,不是由消费者造成的。S&L成就了一些非常著名的做空案例。毕竟,S&L危机导致联邦政府承担了5000亿美金的纾困法案,675个破产金融机构(1989-1993),和一万多个银行由FBI审理的造假案。这里面的造假范围和程度都是空前的。我记得林奇在这场风波中赚了很多钱,这和我印象中该事件的大规模造假,完美做空机会,恰好是相反的。于是抱着记忆衰退导致的疑惑,我重新翻阅了这本书的一些重要篇章。
林奇在面临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把这些S&L分为三类:坏家伙(the Bad Guys);贪婪的家伙(the Greedy Guys);守职业道德的家伙(the Jimmy Stewarts)。他敏锐地觉察到,报纸连篇累牍的负面报道,会创造很多很棒的投资机会。但这并不代表可以随便买入,而是需要细致的调研。他借阅了一本《The Thrift Digest》,饭前读,饭中读,饭后读,以至于他的妻子称呼这本书为林奇的《旧约》。林奇的阅读聚焦在一些该行业最重要的指标上,比如权益/资产比例,账面价值,市盈率,高风险地产资产(要求不超过5-10%),90天以上逾期,和拥有的地产(相当于借钱的违约了)。如果阅读本章,并对该行业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发现,林奇首先缩小了聚焦的核心逻辑,然后再用这个逻辑去检验了海量信息,最后才获得一系列潜在可以投资的标的。这绝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去一个为人唾弃的行业,看几个指标就可以瞎买了。为了逆向而简单逆向,难怪是取得不了出色的回报的。不仅如此,林奇会对这些公司进行更进一步的调研,这种调研是基于与这些企业的CEO或董事长的极高情商的沟通和对话。林奇知道如何去步步深入,慢慢引导企业高管提供他所需要的信息。除此之外,当这些更加颗粒化的信息可以化解他先前的疑虑,他可以放开核心逻辑中的关键指标。举例来说,Glacier Bancorp这间公司的名字他并不喜欢(他更喜欢原来的名称,即First Federal Savings and Loan of Kalispell;他也不喜欢银行把自己称为Bancorp),他也担心这间银行9.2%的商业地产贷款。他在圣诞节当天来到公司,公司里只有他和保安,他打通了Glacier的电话。当他发现还能够接触到该公司的董事长后,他的心里给公司加了一分。毕竟,这还是节假日。当他发现尽管公司商业地产占总资产比例不低,但这些商业地产的贷款在Montana州,那个州人口净流入(主要从加州流入),且Glacier很注意贷款者的运营情况,而非盲目地贷款给空置的办公楼或旅游公寓(Vacation Condos)之后,他就灵活且机智地放弃了对高风险地产资产占总资产比率的要求。
给我的思考是:在宏观环境压顶时,或许多空是个非常好的投资策略。因为这个行业出了问题,那就一定有根本性的问题,而且有些公司是逃不过这些问题,因此善于寻找标的的人,是可以发现脆弱无助的空标的。但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公司普遍被投资者回避,因此必然会有错杀,这里会有很好的盈利机会。当然,这种认知本身是不值钱的。认知的变现依赖于对标的所处行业的深刻认识,对事件过程的了如指掌(林奇用三页纸诙谐地道出了整个S&L的发生过程),和对核心逻辑的准确判断。看似简洁的叙述,背后是久经沙场后的深刻领悟,只是力透纸背的功夫,在无心人看来,只是不经意吧。
背景:
第一重打击:垃圾债,主要是Milken的那几个“老相好”,打击面不是特别广。
第二重打击:政府出台措施,被动损失(Passive Loss)不能抵税,直接导致纽约Integrated Resources(主要出售避税所/Tax Shelter)破产,商业地产萧条,一大批S&L倒闭。
@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