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美国的硅谷银行轰然倒下,事出突然,但也是必然结果。
表面上看,导致硅谷银行这次危机的是由于银行的资产错配。公司把短期负债配置到了很多长期资产(长期国债)上,一旦美元持续性加息,长期国债价格将遭受打击,同时,在短期负债需要集中兑付的时候,就会带来灾难性后果。然而,我认为,资产错配只是果,而不是因。
让我们看看硅谷银行主要是干什么的。硅谷银行主要是面向初创型企业服务的银行。在资产端,除了配置了一些长期国债外,更主要的还是给这些初创型企业进行贷款,当然也不排除给一些致力于投资初创型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贷款。在负债端,主要是吸收这些初创型企业的存款。更奇葩的是,有资料显示(待确定),硅谷银行是不做零售银行业务的。
【资料图】
我们先看看负债端的情况。由于吸收的主要是初创型企业存款。初创型企业,本身就对资金需求非常渴望,即使一些营收相当强的互联网平台公司,现金流收入虽然很大,但是现金流支出需求也非常大。对于如此庞大需要短期现金流周转的群体,导致其负债的不稳定性。要维持这个负债稳定性,必须不断有新的资金来源,包括这些初创企业通过风险投资基金或者IPO的融资融入资金、新加入队伍的初创企业。
再看看资产端情况。初创企业,风险是非常大的。很多企业不但没有盈利,甚至连营收都没有。抛开各种乱七八糟可能是骗子的企业,真正拥有潜力的企业,在初创期的财务状况也不会太好。硅谷银行之所以敢贷款给这些企业,无非有两个条件:第一,把盘子做大了,根据大数法则,可以充分分散和降低风险;第二,通过风险投资资金或者IPO接盘,把前期的贷款退出回收。
过去三十多年,华尔街的风险投资大行其道,风投+上市退出的玩法,玩得不亦乐乎,也让热衷于风险投资的企业赚得盘满钵满,然而,鼓吹着会创造奇迹的新经济企业,99%在上市后并没有让二级市场买入的投资人梦想成真。大部分华尔街的新经济股票,却越来越沦落到赌场筹码的地位,投资人长期持有这些股票,没有任何回报,只能靠频繁高抛低吸互相摸口袋。三十多年就这样过去了,很多参与互相摸口袋游戏的投资者甚至金融机构,已经伤痕累累,一夜醒来,他们终于明白了,穷人摸富人口袋是很难的,富人摸穷人口袋是很容易的,更何况,里面的顶级富人是以摩根、高盛为首的超级肉食王者的金融寡头。于是,这些参与投资者,要么被消灭得差不多了,要么心灰意冷退出赌场,剩下不多苦苦挣扎的,已经养活不了越来越庞大的初创企业队伍。
股市的退出功能遭到了挑战,初创企业和风险投资基金失去了活源之水。日子总要过的,想来想去,在硅谷银行还存了点小钱,活命要紧啊,赶紧取出来用。结果发现,自己存里面的钱被硅谷银行拿去买长期国债去了(我觉得更多的是贷款给别的初创企业了)。然后,就有我们开篇的一幕,硅谷银行亏本抛售资产端流动性最好长期国债应对流动性危机。
所以,这次硅谷银行倒闭,或许会让过去三十多年玩得很疯狂的“风险投资+ 上市退出”的模式遭受挑战。这个商业模式,会不会因此而终结呢?这种模式,其实可以说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只要股市里面有足够多信仰梦想的人,这个模式就能一直玩下去。然而,在华尔街被骗了三十多年的一代又一代为梦想而来的人,还会继续上当吗?
在西牛贺洲的逐梦神话已经不灵了,在东胜神洲,却刚刚开始模仿西牛贺洲的玩法。各种鼓励向初创企业(美名专精特新)贷款和投资此起彼伏,各种金融大鳄玩得不亦乐乎,他们的梦想不是培养一个伟大的企业,而是要努力上市割韭菜。可喜的是,在东胜神洲,民众开化得晚,钱又多,市场巨大,潜力无限,或许美梦真能在这片土地实现,同时,东胜神洲已经把胸怀敞开,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一起过来为梦想而疯狂。
这次硅谷银行的倒闭,会让全球资金的出路重新定位。未来长期具有稳定盈利和股息回报的价值型公司,可能会成为资金新的选择。而那些热衷于风险投资和新经济投资的资金和企业,或许会遭受重大打击。
梦想可以有,但是现实很骨感。市值是浮云,分红才是神马。投资,到底该向左还是向右,路自己选择吧。
$腾讯控股(00700)$$阿里巴巴-SW(09988)$$美团-W(0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