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充斥了各路车企降价的新闻,再叠加比亚迪对宋plus和海豹限时优惠的信息,车企价格战的担忧进一步升级,焦虑情绪已经溢出屏幕了。

因此,汽车股出现duang~大幅回调。

根本原因是:前期政策的透支,以及经济放缓带来的购买力下降。毕竟,汽车长生命周期产品。


(资料图)

直接原因是:

1)前期特斯拉带领的新能源汽车降价的传导影响;

2)2023年7月,油车国六B排放标准即将实施,导致对国六A库存车的影响。

其实,大部分合资车企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优惠,今年燃油车购置税退出,进一步优惠也是必然。

根据折扣数据,截至2月下半月折扣较高的品牌有奇瑞捷豹路虎、英菲尼迪、通用等,折扣率在18-31%不等;折扣较高的车型以已停产车型、销量占比低的燃油车、豪华品牌电动车为主。

而且,比亚迪还没开始优惠的时候,合资车企就已经这么惨了,现在比亚迪加大优惠力度、长城等自主品牌一大堆重磅新品即将上市,合资会咋样?

2023年汽车关键词是【以价换量】。很明显,合资蹦跶不了几天了。

未来行业结构来看,基本上是个弱增长,自主的份额会扩大。平时大家担心的大众和丰田,基本盘应该比较稳,福特、日产和本田会受到比较大的冲击。

整车行业进入淘汰赛,后面一定会发生价格战。23年疫情供应链影响消退之后,头部厂商会降价来争取市场份额。

只要有品牌还需要清库,价格战就会持续。核心矛盾是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的需求,和源源不断的产能之间的错配。叠加厂家与经销商的部分车型清库压力,今年上半年的价格战将对产业链的销量节奏,利润释放节奏产生较大扰动。

商业博弈加剧了!

格局在变差,有销量的不一定有利润,有利润的不一定有销量。

星期一的一场经销商电话会议,全程充斥着压抑的氛围,结论是:再优惠万把块钱,基本经销商就得陆续关门,厂家也无力再优惠下去。

那么,现在自主车企还在加大出牌力度,合资还有啥办法吗?的确没办法了。

合资车企现在要啥没啥,没有技术,没有产品,没有能力,只能坐等逐步被退出(当然,BBA会慢一点)。大概率,在今年的某个时刻,合资会断崖式下行。

整车部分,非生即死。自主份额的提升,是以外资品牌的退出为代价的。简单说,增量不大,主要是存量竞争。

对于外资企业来说,如果不挣钱,就不会继续在中国耗着,留在这里没有意义:既不挣钱,还会扰乱全球的价格体系。

因此,合资和外资,除了特斯拉,可能都会萎缩到中高端品牌。

回顾一下,1-2月总量统计大盘整体同比下跌19.8%,轿车、SUV、MPV各个细分都是下跌,但是新能源车逆势上涨22.8%。

各大厂商1-2月累计零售统计,TOP15厂家中,仅有比亚迪、长安实现同比增长,其他厂家全部下跌!这些厂商中,只有比亚迪完全停售了纯燃油车,销量全部由新能源车构成,其中纯电和插混的比例大约是1:1的样子,同比涨幅高达71.8%!

反观销量大多数由燃油车构成的品牌,销量均遭遇大幅下跌:

上汽通用下跌幅度高达44%;

东风日产下跌幅度高达41%;

广汽本田下跌幅度高达42.2%;

以上几个品牌销量下跌都超过40%,其他的燃油车品牌销量也大都遭受10-30%的重挫,几乎是毁灭性打击。

再看看新能源车渗透率走势,就更加明显:2023年第9周新能源车渗透率33.2%,相比去年同期增长7.3%,连续4期在30%以上。

与此对应的便是,燃油车大幅下滑!

也就是说,新能源车(含纯电、插混、增程)对纯燃油车的替代大趋势已然形成了,在2022年就已经过了转折点。

展望未来的整车格局,可能分为4部分:央企国家队、地方国资、民营(包括新势力)、特斯拉等。

1)国家队还是会有一席之地,有持续资金获得能力和政策上的便利。央企和国资,一汽和长安比较好,东风系偏弱。

2)地方国资,只有广汽和上汽还有现金流。

3)民营里面,比亚迪、吉利、长城都是百万体量规模,规模优势导致成本更低,有一定造血能力,在价格战里面敢打价格战。蔚小理就比较尴尬。

4)外资品牌里面,特斯拉是最强的。BBA、大众、丰田这类,甚至被成为新能源“杂牌车”,可见打击有多大。

$长城汽车(SH601633)$$长安汽车(SZ000625)$$特斯拉(TSLA)$@今日话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