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语音版

每到腾讯有所调整的时候,总会出现一种质疑,现在投资腾讯的人,是不是被腾讯过去的辉煌给骗了,因此盲目的认为腾讯还能和过去一样赚很多钱。

实际上腾讯未来还能不能赚钱,赚更多钱,不是靠盲目的乐观,也不是因为每次下跌时的悲观,而是企业商业模式的供需决定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供应端,企业护城河是否还在?未来能否不仅不被竞争者抢占份额,甚至还能蚕食一些竞争对手的市场?

需求端,需求是否足够,能否给企业提供足够的增长空间?

腾讯从底部一路上涨了一倍多,有个20~30%的调整我觉得很正常。

持有腾讯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是腾讯带来的焦虑,但实际上焦虑的根源往往来自于两个方面。

第一,并没有详细的思考过买入和获利的逻辑,亦或者虽然表面上找了一些逻辑,但实际上买入那一刻更多是因为觉得很多人都买了、最近趋势不错等原因。

第二、期待和现实的不匹配,一旦他一段时间表现好,预期就变成了他应该一直涨,而实际的情况是大的上涨波段,很少有不经过调整就完成的。

那么今天就来梳理一下我对腾讯几个核心业务的看法,以及我投资腾讯的逻辑,给大家做个参考。

1

游戏业务

大多行业发展到最后,可能就剩下两三家巨头。

但在游戏这个领域不可能。

因为这是一个拼创意的行业,所以他是没办法只靠品牌优势、渠道优势和规模优势,消灭所有竞争对手的。

作为一个游戏玩家,一些大作我会觉得很好玩,一些一两个人开发有创意的独立游戏,我也能玩的乐此不疲。

而在玩家方面,每个人的时间总是有限的。我玩了这些小众游戏,就会没时间玩其他游戏。

因此对于腾讯的游戏业务,大多数人担心的一点是,如果王者、和平精英这些王牌游戏不火了呢?

游戏领域哪种公司稳赚不赔,我认为是steam这样的游戏平台,我有流量,你有创意,无论谁表现更好平台都能分一杯羹。

steam创立于2003年,到2021年登上该平台的游戏数量就有超万款,2022年上半年Steam游戏营收达31亿美元。

steam平台上相对来说单机联机游戏较多,腾讯也曾想在wegame上发力,完美也代理了steam的国内版本,但是由于审核机制,显然没啥竞争优势。

腾讯有巨大的自身流量,这是其他国内游戏公司不能比的。

随着去年底恢复了海外版号。以往那个,优秀网游进入国内,找腾讯基本是最优选的模式又回来了。

去年底至今,腾讯有几款海外大作纷纷过审,《无畏契约》,《宝可梦大集结》《失落的方舟》等,

至少这三款游戏,都是经过海外市场印证个顶个的强,有人觉得宝可梦有IP,有人觉得无畏契约有拳头做电竞的基因,对失落的方舟相对大家关注度低一点,但我认为《失落的方舟》极大概率也会表现很不错。

国内很多很多年没有优秀的mmorpg端游了,加上魔兽停服后大批无家可归的艾泽拉斯勇士,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失落的方舟》成功的概率。

如果说过去几年,海外版号停发,韩游禁止入内,让腾讯游戏业务增加了一些不确定性。

那么当下腾讯的游戏业务又回到了两条腿走路的状态,除了自身游戏开发外,只要有好游戏,只要他来国内,不说都找腾讯代理吧,至少腾讯是可以拿到一些不错的。

所以我对腾讯游戏的赚钱能力是比较放心的。

腾讯海外扩张这些咱把它当做意外之喜,毕竟在海外腾讯少了流量加持,优势减弱了不少。

但有两个方面,我认为是大概率确定的现实,一个是消费群体增加,一个是消费能力增加。

游戏是一代人娱乐方式的改变,在我父母那个时代,30多岁玩游戏的人很少,他们不是不娱乐,而是他们的娱乐方式是打牌、打麻将、喝酒、打台球之类的。等游戏开始普及,他们已经过了接受新鲜事物的年纪。

黑白现在30多岁,身边同龄玩游戏的人是很多的。

当游戏成为我们这批80后的娱乐方式之一,随着我们岁数不断增加也会不断填补市场空白,我们30岁的时候填补了游戏市场30岁人群的空白,40岁的时候也会填补40岁游戏市场的空白。游戏玩家的群体起码未来10年还是会增长的。

长期看我们收入不断增加的空间还是挺大的,随着我们收入的增长对于游戏的消费能力肯定也会提升。

在黑白小时候很多海外游戏都没中文,有也顶多是繁体中文。

为啥国内这么大的市场不出中文,因为咱们都只玩盗版。

而随着消费收入的提升,买正版的人越来越多了,中文版是游戏的标配,甚至一些大作也开始了中文配音。

假设我们永远只拿10%的工资玩游戏,只要经济还发展,收入还提升,同样比例的支出,实际金额就会越来越多。

2

互联网广告业务

近两年腾讯影响最大的是广告业务,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用三个问题搞明白。

换句话说,你认为经济还能恢复吗?

我认为是没什么问题的,随着经济恢复广告需求再次回暖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即使广告恢复这钱腾讯就一定能赚到吗?那么我们来看剩下的两个问题。

至少在我个人的认知中,没发现有什么新的传媒载体来替代互联网广告的需求。

我认为当下的腾讯和两年前的流量能力并没有什么减弱,并且相比两年前还多了一个逐步商业化的视频号。

过去两年广告需求减弱这是公认的事实,并不是腾讯一家过去两年广告需求下降。腾讯本身的流量优势也没有改变。

3

泼盆冷水及云服务

虽然我投资腾讯的仓位比较重,但也清晰的认识到了一点,互联网企业服务个人的增长空间是越来越小的,高速成长期已经过去。

互联网行业之前的三个主要增长来源。

用户数量、用户的使用时长、用户的消费能力。

我认为这三点当下都到了一个很难大幅提升的阶段。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手机上多久没有现象级的app了?

越来越多的需求被实现,也意味着越来越难找到有大众统一需求的地方。

这方面阿里当下做的最好,腾讯也具备一定得优势。

去年腾讯宣布自家所有业务都上腾讯自己的云服务,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实力展示和宣传。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21年,中国整体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3280.2亿元,增速为45.4%。

而当下除了政务、金融,互联网等热门行业外,很多传统行业也在逐步上云但比例还很低。

从上云率来看:

第一个特征是,民企比国企比例高,民企更注重效率,国企更注重稳定。

第二个特征是,一线城市远远高于三四线城市。

4

最后看法

如《新年第一篇,聊聊持仓的第一目标》一文所说,虽然我重仓腾讯,但我也没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期待,我的目标很简单,第一目标腾讯重回利润巅峰,第二目标,能保持一个稳步增长即可。

腾讯2021年的净利润是2248亿,但这里面有视同处置京东集团股份带来的收益人民币782亿元。

之前分京东、今年分美团,虽然腾讯还有不少企业可以分,但这个我把他当成意外之喜。

我们先来考虑一下最容易达到的部分。

第一目标把它放在恢复到2020年1600亿的净利润,我认为是没什么问题的。

原因如上,我认为,腾讯的核心业务,游戏、广告、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包括云服务)相比两年前并没有减弱,所以随着经济恢复收入恢复至两年前,我认为这个目标是是不难实现的。

1600亿净利润按当前的汇率是1800亿港币。

一个解除了政策危机、业绩危机、中概退市危机的腾讯恢复常态25PE左右的估值,我认为也是比较容易达到。

25PE估值,对应1800港币利润,市值是4.5万亿港币,对应当前股本,是470港币。

再悲观点,20PE估值,对应1800港币利润,市值是3.6万亿,他也值个380港币左右。

这部分收益我认为是足够确定的,而未来的第二阶段业绩增长的收益,主要来自云服务的巨大市场,以及游戏和广告业务的稳步增长,腾讯未来保持一个10%以上的利润增长,我觉得难度不大。

当然有人认为经济很难更好,亦或者互联网或者腾讯的流量地位变了,那看空腾讯也很正常。

投资这事都是基于当下判断未来,为自己的认知买单,对可能的误判最好准备,就是这样。

@今日话题 $腾讯控股(00700)$ $中概互联网ETF(SH51305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