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个现象很有趣:一方面,缺乏高纯石英砂(坩埚)的事件已经成了市场共识,甚至有说法这个生产要素会制约到行业总产出;另一方面,市场中每一家上市公司对外的口径都是已锁定充足的坩埚,并不缺埚,而且新的产能还在不断开工,似乎坩埚并不会构成制约性因素。


(相关资料图)

一个小小的坩埚,竟然搅动了行业风云,逐渐演变成一出罗生门?

考虑到目前信息面上的混乱,为了厘清一些认知上的误区,我觉得一篇科普文还是很有必要的:

1,Q:到底缺不缺砂?

A:这个问题似乎已经不是一个问题。高纯石英砂一定缺,而且很缺,价格一年内翻几倍就是明证。

2,Q:到底缺不缺埚?

A:缺埚就是个伪命题,由于目前进口内层砂紧缺,因此,埚厂们纷纷下调了内层砂的使用比例,目前市场上坩埚质量参差不齐,主要的区别,就是看内、中、外层砂使用比例,质量最好的坩埚,内层砂使用比例达到4成以上,使用寿命可以达到400~450小时;也有的坩埚,内层砂使用比例只有两成,使用寿命不到200小时。

因此,所谓的埚不重要,重要的是,到底缺不缺高品质的埚?

所谓的锁定了坩埚,应该是看你锁定了多少高品质的坩埚,对于中环、隆基这样的龙头大厂来说,一方面他们都有固定合作的供应商,可以直接锁定小伙伴的高品质坩埚订单;此外,最关键的是,他们早早就跟跟尤尼明这种海外大厂合作,提前锁定了石英砂供应,然后把紧缺的进口砂交由供应商配套生产。而二三线厂商们,并无此等优势 。

3,Q:既然缺砂缺埚,为什么当前硅片厂开工率那么高,新产能还在不断开工?

A:与缺硅料不同,坩埚只是一个软性制约因素,并非刚性的。不同品质的坩埚,使用寿命不同、硅棒质量不同,影响的是硅片的产出效率,硅片的质量、进而影响产量(尤其是正A片)、最终影响成本。

因此,在大量使用了低品质坩埚的情况下,为了弥补产量的损失,硅片厂必须提升开工率,原来开100台炉子即可满足的订单,现在必须开足200台。

在缺埚的制约下,表面上看,各家硅片厂开工率都很高,

但整个硅片环节的实际产出是不足的(划重点)。

不要去理会上市公司的各种话术,我们其实可以清晰观察到这样一个事实:既然目前产能相对最多、开工率最高、"竞争格局最恶劣"(套用之前某些卖方的原话)的硅片环节,为什么硅片价格一直坚挺甚至往上涨价,而没有随着硅料、电池、组件价格的下跌而下跌?

4,Q:坩埚会不会一直缺下去?

A:会。两个原因,首先是行业下游装机的持续需求放量。如果按照原本石英砂的产能和扩产节奏,原本根本不会出现石英砂短缺这种事情,只是这几年在双碳政策催化下,加上光伏已经实现平价上网,装机量逐年大增,需求已经超乎之前行业的预期,供应链协调出了问题,卡脖子环节不断出现,缺玻璃、缺硅料,到现在的缺石英砂。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N型组件的放量,尤其是N、P同价之后,刺激了N型硅片需求,更加剧了高纯石英砂的短缺。这么说吧,如果拉P型硅片的坩埚使用寿命在400~450小时的话,那么,拉N型硅片的坩埚寿命只有250小时,如果按照同样单W计算,拉N型比拉P型,进口高纯砂的消耗量要高出75%。

由于高品质坩埚的短缺短期内无法得到缓解,预计这种局面起码维持两年以上,目前就连一线大厂都在未雨绸缪,开始探索使用不同高纯砂比例的坩埚,传说中环也用了少量,这已经是在开始做相应的技术积累了(类似之前硅料价格高昂的时候,中环可以使用比别人更多的菜花料,其实都是提前做的技术储备),包括隆基其实也在做这方面探索了,之前保山工厂爆炸的新闻,我认为就跟这个有关。

5,Q:为什么硅片龙头不缺埚?

A: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龙头深耕硅片数十年,相关产业布局早早已落子,拥有牢固的供应商关系与丰富的供应链管理经验;二是龙头经历过行业的无数次起起伏伏,拥有丰富穿越周期的经验,对行业格局变化的敏感度远超他人,对远期需求与供应的分析预测水平也不是资本市场嘴炮们可以比拟的,自然可以未雨绸缪。三是龙头有技术优势。在工业4.0的基础之上,单锅使用时限更久,在坩埚质量下滑,出现鼓包等异常之前可以及时预警,而友商的做法往往只能是通过主动缩短坩埚使用时长来保证安全性。且可以通过更薄的硅片、更高的切片良率来获得更高的产出,也相当是变相减少了石英砂消耗量。

最后,我想说的是,小小一个坩埚就已经造成产业链如此大的扰动,龙头的护城河是多因素的组合,一个小小的坩埚,其实装不下中环的星辰大海。

$TCL中环(SZ002129)$ $隆基绿能(SH601012)$ $通威股份(SH600438)$

推荐内容